建筑垃圾如何從“城市包袱”變身“資源寶藏”?黔江區以科技賦能、聯防聯控、資源化利用為抓手,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2024年以來,全區累計查處建筑垃圾違規行為72起,資源化處置垃圾2.53萬立方米,通過“工程渣土治理利用”數字化應用和硬核執法,實現了建筑垃圾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鏈條治理。這場“垃圾革命”背后,是黔江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徑的生動實踐。
聯防聯控+智慧監管
讓違規行為無處遁形
“通過監控系統,運輸車輛是否密閉、行駛路線是否合規,一目了然。”黔江區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黔江在城區關鍵節點部署5套RFID(射頻識別)及視頻抓拍復合監控設備,并對16處在建工地安裝24小時視頻監控,構建起“線上+線下”聯防聯控體系。
這一智慧監管系統曾立下大功。2024年3月,一輛未密閉的渣土車在舟白街道違規傾倒建筑垃圾,監控平臺立即觸發報警,執法隊員10分鐘內趕到現場,最終涉事企業被處以5000元罰款。數據顯示,2024年全區通過智慧系統發現并查處違規運輸、傾倒案件37起,占全年總量的51%。
此外,黔江還建立了由城管、住建、公安等多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機制,開展“零點行動”等專項整治,形成“源頭嚴控、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高壓態勢。
資源化利用
建筑垃圾的“綠色重生”
在黔江區某建材廠,堆積如山的磚石、混凝土塊經過破碎、篩分后,被制成再生骨料和透水磚,廣泛應用于市政工程。“1噸建筑垃圾可生產0.8噸再生材料,年處理能力達10萬噸。”建材廠負責人算了一筆經濟賬。
黔江大力推廣建筑棄土就地回填和分類處置模式。以正陽工業園區某地塊平整項目為例,項目產生的3萬立方米渣土全部用于周邊道路路基填筑,節省運輸成本超20萬元。對于裝修垃圾中的硬質材料,則統一運往建材廠資源化利用。2024年,全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同比提升35%,減少填埋占地約15畝。
“過去建筑垃圾隨意堆放,現在成了‘香餑餑’。”黔江區住建委工作人員表示,下一步將擴大資源化利用企業扶持范圍,推動形成“產生—回收—利用”閉環。
執法亮劍
以案釋法筑牢防線
“沒想到倒一車垃圾要罰這么多錢!”2024年5月,某施工企業因在馮家街道擅自傾倒建筑垃圾,被處以2萬元頂格罰款。該案例被納入黔江區“以案促治”警示教育片,在全區工地循環播放。
執法“長牙齒”才能見實效。黔江對違規行為實行“一案雙查”,既罰運輸方,也追溯源頭工地責任。例如,某樓盤工地因未辦理渣土處置許可,放任車輛違規運輸,施工單位連帶被罰款。截至2024年底,全區累計開展專項執法行動23次,處罰金額14.56萬元,違法案件同比下降40%。
嚴格的執法倒逼行業自律。目前,黔江所有在建工地均配備專職垃圾管理員,并簽訂規范處置承諾書。“現在運輸車輛都裝了GPS,消納場也要提前報備。”某工地負責人坦言。
從“治亂”到“提質”,黔江的建筑垃圾治理之路,既是踐行“無廢城市”理念的縮影,也為山區城市破解“垃圾圍城”提供了樣本。未來,黔江計劃投資擴建資源化利用設施,并探索裝修垃圾“上門收運”服務。正如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所言:“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管得好就是綠色發展新動能。”
(記者 譚登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