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與武陵山區的酉陽相隔千里,卻因一群教育者的堅守而緊密相連。2022年盛夏,古愛兵帶著對教育的赤誠,告別熟悉的渤海灣,踏上了渝東南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地。
毅然奔赴???
初心如磐啟新程
古愛兵,中學高級教師、教育管理碩士,東營市第二中學副校長。2022年7月,當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的號召傳來,他沒有絲毫猶豫,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酉陽的幫扶之路。
古愛兵監考
來到酉陽后,古愛兵任重慶市酉陽第二中學校的黨委副書記、校長,以及幫扶團團長。他帶領山東東營和重慶一中的22名骨干教師全身心投入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發揮組團優勢,積極統籌三方四校教育資源。
三年來,他堅守崗位、履職盡責,始終堅守在教育管理一線,師生在哪里,他的目光就聚焦到哪里。“有臨時性的工作,沒有臨時性的人生,三年幫扶工作,一生教育使命。”這句話,不僅是古愛兵堅守教育初心的真實寫照,更深深激勵著幫扶團隊的老師全身心地投入。
為了全身心投入幫扶工作,古愛兵動員在東營市實驗中學任教的妻子一同奔赴酉陽。擔心八旬老父親會有擔憂,他們夫妻倆一開始就隱瞞了來酉陽幫扶的事情,直到半年后才告知父親。在古愛兵的心中,對教育幫扶事業懷揣著無限忠誠。
深入調研???
精準把脈開良方
酉陽地處渝鄂湘黔四省(市)交會處,是一個有著80多萬人口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重慶市酉陽第二中學作為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學校中規模最大的普通高中,有110多年的發展歷史,現有125個教學班、7099名學生、489名正式在編教職工。面對這樣一所規模龐大且歷史悠久的學校,古愛兵深知責任重大。
“他們來了后,沒有任何停歇,迅速投入到工作中。”酉陽二中辦公室主任洪波回憶,開學前一個月,古愛兵便提前入校蹲點,深入調研。他利用假期與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師談心談話,摸清學校家底;通過召開座談會,肯定成績、總結經驗、分析問題、商討對策,撰寫了兩萬字的調研記錄。在這個過程中,他克服了語言、飲食等方面的困難,迅速融入學校這個“大家庭”。
“不能只做簡單的‘輸血者’,要成為培育造血功能的‘引路人’。”基于調研結果,古愛兵感受到了新的使命——把學校從傳統優秀向現代卓越轉型。學校確立了新的發展目標,即全力建設“渝東南領先、重慶市有重大影響力的現代化高中學校”。幫扶團隊確立了“規范落實、凝練提升、實干創新”的幫扶路徑,一系列改革措施在酉陽二中漸次展開:把黨支部建在年級上,強化黨建統領;修訂學校章程,完善了教輔資料、周末托管等系列規范性制度;優化中層干部28人次,建立數字辦公平臺;實施“兩課一轉一優化”教學改革,建立高效課堂教學范式;有序推進自強課程體系建設,表彰60項課程成果;開展“雙自主教學改革”賽課活動,完善優生培養方案……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眾人合力則力大無窮。”古愛兵深知,“組團式”幫扶的核心在于發揮團隊優勢。在他的帶領下,幫扶團隊深入開展名師帶徒(1+5+N)、帶教研組、帶課題“三帶活動”,組織師生5批137人次赴東營沉浸式學習交流,邀請東營市、重慶一中領導專家到校指導5批30人次。
同時,以建設“山水校園、書香校園、生態二中”為定位,古愛兵帶領幫扶團隊協調項目資金1968萬元,實施了酉陽二中多功能廳、微機室、班班通、課桌椅、護眼燈及校園道路建設和活動場地拓展等項目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山水校園特色初顯,大大提振了發展信心。
桃李芬芳???
書寫山區育人答卷
辛勤耕耘終見碩果,三年的幫扶工作接近尾聲,酉陽二中在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酉陽二中建立學校名師工作室6個,推選市縣級骨干教師52人,校級骨干教師110人。教科方面,成功結項重慶市普通高中課程創新基地1個、精品選修課程5門,立項市級課題4個、縣級課題28個,立項市級優秀社團3個,入選部級精品課1節、市級精品課2節。該校教師在市級賽課中獲一等獎及以上17人次,學生在科技創新大賽獲市級一等獎以上15人次,學科競賽獲獎10人次。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學校”“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全國學校急救教育試點校”“重慶市教育科研基地校”“重慶市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基地”“重慶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范校”……此外,學校還被授予“清華大學生源學校”和“空軍招飛優質生源基地”。
從渤海之濱到武陵山區,古愛兵和幫扶團隊跨越千里,他們用行動證明,教育幫扶不是簡單的“給予”,而是共同的成長;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雙向的賦能。“把二中校園打造成立德樹人的新時代桃花源是我最大的心愿。”古愛兵說,如今這個心愿正逐步變為現實。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成為了跨越山海的教育筑夢人。
(記者 文梅 通訊員 龍婭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