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3日,驕陽似火。在黔江區石會鎮黎明社區,技術人員、施工人員正頂著烈日施工。作為重慶市級補助重點項目,“鐵蘭花卉業及林耕置換項目”即將在7月底全面開工。該項目是石會鎮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示范工程。
今年以來,石會鎮以張南高速(張家界-南充)石會出入口沿線為重點,通過“田水路林村”全要素整治,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協同推進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沉睡資源”變“活力資產”
站在黎明社區的高處俯瞰,張南高速如一條玉帶穿山而過。石會鎮黎明社區綜合服務專干陳明寬指著眼前的土地告訴記者:“這片區域過去是典型的‘三低’地塊(土地利用效率低、產業效益低、生態價值低),通過全域整治,我們要讓每寸土地都煥發新生機。”
數據印證著陳明寬的判斷:黎明社區2.7公頃項目區內,原先分散著11處零散耕地、5處閑置宅基地和3處荒坡。通過實施“鐵蘭花產業+林耕置換”模式,不僅將建起750平方米的現代化花卉基地,還將完成114.22平方米林地的生態修復。
陳明寬舉例說,原先雜草叢生的177平方米閑置地塊,經過311.4立方米的土方平整,即將變成集文化石墻、休閑亭、觀景臺于一體的鄉村會客廳。項目引入的2800盆鐵蘭花,預計年產值可達50萬元,帶動周邊20余戶農戶增收。
“生態賬”與“經濟賬”的共贏之道
在黎明社區項目規劃圖上,生態理念貫穿始終。生態廊道建設工程中,僅三角梅就要種植3300株,黃金菊鋪設2180平方米,還特別設計了蔬菜造型、蘑菇造型等景觀小品。更引人注目的是水系修復工程——通過清理1865平方米河道,新建720平方米盲道,昔日的“臭水溝”將變成親水步道。
“我們算的是長遠賬。”建設方經理表示,雖然生態投入占總投資的37%,但帶來的綜合效益不可估量。以鐵蘭花種植區為例,采用“地埋式滴灌+有機基質”技術,用水量比傳統種植減少40%,而花卉品質提升使單價提高15%。
這種“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實踐正在產生連鎖反應。在張南高速石會出口沿線,通過耕地“小塊并大塊”,將實現新增優質耕地,就連項目產生的建筑垃圾,也被粉碎后用于游步道基層鋪設。
“多元共治”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在一次黎明社區組織的院壩會上,村民爭相討論著項目用工問題:“我家老房子拆出來的青石板,能不能用在景觀墻上?”“花卉基地招工能不能優先考慮我們脫貧戶?”面對提問,鎮村干部一一記錄解答。
這種“共商共建”機制是整治工作的創新亮點。石會鎮建立了“三張清單”制度:村民提需求清單、專家制技術清單、政府列責任清單。其中,在適老化改造中,根據老人建議增加的106米竹護欄、20個安全警示牌,讓改造更接地氣。
產業融合更展現出強大生命力。在鐵蘭花基地旁,根據規劃將建起28米長的農耕文化墻,展示土家族傳統農具;6米長的展示架上,村民制作的竹編工藝品即將成為旅游商品;15盞太陽能路燈,也設計成各種造型,成為網紅打卡點。
“全域整治不是簡單拆建,而是鄉村價值的重塑。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既能解決耕地碎片化問題,又能為鄉村旅游、特色農業發展騰挪空間。張南高速石會上下道沿線的全域整治僅僅是第一期工程,后面還將有二期工程。目前,一期工程的場平作業基本結束。”該鎮主要負責人說,隨著年底該項目的完工,張南高速石會上下道沿線將形成“花卉觀光+生態體驗+民俗展示”的鄉村振興示范帶。
夕陽西下,68歲的村民王桂花在新修的休閑亭里納涼。她身后的文化墻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幾個大字格外醒目。
據悉,黔江區明年將把整治范圍擴大至多個鄉鎮,讓更多鄉村煥發新生機。實踐表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既是空間重構的過程,更是發展理念的革新。當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正逐漸變為現實。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