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會鎮玉米套種中藥材基地

冉啟術在凍庫查看中藥材保存情況
7月27日,在黔江區石會鎮中元村中藥材加工車間,62歲的老焦正麻利地分揀桑葉。“去年承包12畝地種前胡,加上在合作社務工,掙了6萬多元。”老焦的笑臉,折射出石會鎮中藥材產業帶來的山鄉巨變。
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這個武陵山區的農業鎮已發展中藥材種植上千畝,帶動數百戶農戶年均增收超萬元。
全鏈布局 [▲][▲][▲]
從“土藥材”到“金產業”
當天,記者走進位于石會鎮的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整個車間散發著濃濃的藥香,幾個凍庫里整齊碼放著一摞摞中藥材,切片機把桑枝加工成飲片。“我們實現了從種植到初加工的全鏈條覆蓋。”合作社理事長冉啟術介紹,2022年成立至今,已建成2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年加工能力達1500噸,產品遠銷四川、甘肅等地。
石會鎮的產業升級之路有著清晰的軌跡——
種植規模化: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在全區形成以石會鎮為主,其他13個鄉鎮建立白花前胡、白芷等種植基地,合作社在全區的中藥材種植面積有2700多畝。
加工專業化:在石會鎮中元村,投資470萬元引進烘干機、切片機等設備,建成渝東南首個中藥材GAP加工基地。
產品多元化:開發冬桑葉茶、前胡飲片等8個系列產品,附加值提升30%。
“明年我們的精加工生產線投產后,產值能翻三番。”冉啟術指著在建的凍庫說。這個投資200萬元的改擴建項目,將助力合作社年產值突破3000萬元。
聯農機制 [▲][▲][▲]
一片土地三份收益
冉啟術的賬本記錄著當地中藥材種植戶的變化:“土地流轉金每畝300元,合作社務工每天80元,年底還有分紅。”這種“租金+薪金+股金”模式,讓有的村民家庭年收入從1.2萬元增至4.8萬元,多的達到了6萬多元。在冉啟術的中藥材初加工車間,務工的脫貧戶就有4人。
多年來,石會鎮創新探索出多重惠農路徑——
就業帶動:15個固定崗位+30個季節性崗位,人均年增收3.3萬元。
訂單保障:與160戶簽訂保底收購協議,戶均種植收益達0.4-6萬元。
集體反哺:每年向村集體支付租金和分紅,助力中元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0萬元。
“最關鍵的是教會了技術。前些年,我一直在外務工,隨著年齡增大,務工方怕承擔風險都不收老頭了。回到老家開始種植中藥材,不僅收入比較穩定,還擁有了一項過硬的技術。”一中藥材種植大戶說,合作社定期派技術員指導,他家的前胡畝產直接從20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
未來圖景 [▲][▲][▲]
打造武陵山藥谷
在黔江區的鄉村振興規劃中,石會鎮被列為中藥材產業核心區。該鎮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石會鎮正推進三大升級——
科技賦能:擬與重慶中藥研究院合作建立良種繁育基地。
品牌打造:申請“黔江前胡”地理標志,開發藥膳等衍生產品。
三產融合:擬規劃建設集中藥材觀光、養生體驗于一體的產業園。
“我們要讓中藥材變成村民們的‘搖錢樹'。”冉啟術充滿信心。隨著二期5投資項目的推進,這個扎根山鄉的合作社,正朝著年產值超億元的目標堅實邁進。
從零散種植到產業集群,石會鎮的實踐印證了特色產業對鄉村振興的支撐作用。在守住綠水青山的同時,讓地道藥材真正成為富民產業,這條發展之路值得期待。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