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長春
為著看世界,我給自己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詩和遠方,然后心安理得地去旅游。這些年,圍繞寄居地,南來北往,東奔西走,行色匆匆,走馬觀花,我到過不少地方;期間也造訪過不少古鎮。
“今思古鎮游,叩問有何收。慢踏青石板,閑穿吊腳樓。浮華心底過,恬淡意中留。余韻滄桑里,翛然覓靜幽。”古鎮在“古”,透著幽靜的“古”;古鎮在“幽”,讓人翛然塵外的“幽”。
古鎮,古在民房的斑駁陳舊。走進古鎮古色古香的木瓦房,迎面撲來的是滲入骨髓的清幽,容不得被人打擾和褻瀆的清幽。
古鎮的某個街面或某個角落,榫卯結構的木瓦房或吊腳樓,亦或是四合院,風吹日曬,早已褪去了原色,黑古籠冬,恰如飽經風霜的老人,訴說著人世間的興衰浮沉。觸景生情,每每這時,我心中便不由自主地生起“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嘆,進而帶著愧疚之情冒昧造訪,與留著主人氣息的木板壁和器物打個照面。“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還沒來得及思考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原因,單是透過那古色古香的木頭支撐的房屋和屋內擺設的器物,我的腦海里總是跨越時空,情不自禁地還原起當年的生活景象:家道興隆、人來客往、炊煙繚繞、酒肉飄香、觥籌交錯、推杯換盞。
堂屋香火牌位的對聯,昭示著主人的精神追求,亦可看出主人家當年的生活狀貌。“忠孝傳家家聲久,詩書繼世世澤長”“傳家有道惟忠厚,處世無奇但率真”“教子讀書承祖訓,持家節儉樹家風”“敦品尚德傳家訓,重教培養養家風”……與其說是對聯,不如說是家風家訓,是一個家族家庭興旺發達的智慧結晶。那是“耕讀傳家”的訓誡,那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循循誘導,那是喚醒并叩開晚輩愚昧天門的鏗鏘有力的聲音。我想到了“教育”,“耕讀教育”和“功利教育”,“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也痛惜“甘為兒女做牛馬”的那些家長對“師道尊嚴”的輕蔑、不屑甚至踐踏。
我不懂房屋的布局,但我卻留心房屋中的什物。屋內每一件什物都記憶著曾經的酸甜苦辣,木板壁上每一個斑痕似乎都在講述著當年的故事。只是,這些當時尋常得毫不起眼的東西,轉瞬之間,在今日變得古色古香了。那灰撲撲的“拔步床”里,似乎正發出忠厚勤勞的鼾聲,警醒世人深思何謂“高枕無憂”;那簡陋的私塾里,敦厚方正而又古舊的木桌上墨香依舊幽幽地散發著,似乎能聽到蒙童誦讀“人之初,性本善……”的聲音,瞧見某顆開悟后靈光閃現的腦袋;那榨油坊里,消化著紅薯、土豆、南瓜和玉米面的漢子,仿佛正揮汗擺動笨重的撞桿,“嘿嗬,嘿嗬”的號子聲伴隨“哐當,哐當”的撞擊聲……
古鎮,古在被腳底磨得光滑如鏡的石板,記載著古鎮繁榮的歷史,清幽迷人。
古鎮,今天仍能進入人們的視野,深受旅游愛好者的青睞,在于它從誕生之日起,便是來往商賈云集駐足休息之地,十里八鄉百姓物資交易之所。“六巷三街粉墻青瓦老商號,百聞一見畫棟雕梁過街樓”,不知在哪個古鎮見過這副對聯,卻銘刻在我的記憶中,原因何在呢?首先在于對聯對仗不工整,屬于寬對;其次在于對聯的內容,讓我窺見了曾經繁榮的古鎮。
在那個沒有水泥混凝土的時代,為了避免泥土被踩得黏黏糊糊的,影響生活的愜意和出行的方便,人們便鋪設石板于房前和過往的路上。石板從鋪就那日起,便默默接受草鞋底、布鞋底、皮鞋底、光腳丫的踩踏,遭受拐杖和打杵的敲擊,忍耐汗水雨水唾水甚至尿水的腐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石頭原本粗糲的表面,光滑了,絲溜了,也變得有記憶了。“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腳踏古鎮石板,俯首之際,我似乎照見了從石板上踏過的每一只腳底,有的輕巧,有的沉重,有的從容,有的遲緩……凝神靜思之際,我的腦海里閃爍著身著不同服飾過往的行人模樣,似乎聽見記憶在石頭中的嬉笑聲、叫賣聲、號子聲、風聲、雨聲、雷聲、打杵沉重的敲擊聲……我被古鎮光滑的石板迷住了,進入了一個清幽的世界。
古鎮,古在見證歲月滄桑的參天古木,將人帶入生命長河思考生命真諦,在浮躁和冷靜的博弈中,換得內心的幽靜。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每當駐足古鎮的樹蔭下,老樹皸裂的樹皮和屈曲盤旋的虬枝,不僅讓我心生愛憐和同情,也讓我肅然起敬:“他不知忍受了多少來自大自然和人類的磨難,不知讓多少休息樹下的路人目睹生機盎然的綠葉受到生命應該盎然向上的精神鼓舞?”輕風送爽,枝葉婆娑,光影斑駁,我似乎穿越時空,進入了一個幽靜的世界,正傾聽老樹講述古鎮發展變遷的歷史。在生命長河中,草“一歲一枯榮”,生命是短暫的;然而,在古樹面前,人的生命又算得上長久么?鄉下屋前房后的桂花樹、紫薇、枇杷樹、桃樹、李樹、石榴樹、柿子樹、橙子樹,如今正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我不知它們的生命會止于何日,也不知后來人見到它們粗壯得皸裂甚至千瘡百孔的樹干會想起什么;或許,有幸存活下來的某棵樹,會用他的樹蔭庇護后人,告訴這兒曾經有人生活過。至于那種樹的前人生活質量如何,后人大可漠不關心,因為于他們而言,那無關緊要不需費心勞神考證也無從考證。我陷入了幽靜的時空,顯得消極起來:“在大自然面前,生命算得了什么呢?在生命面前,物質又算得了什么呢?”。
古鎮,古在曾經香霧繚來繞去的古佛青燈,嗅著靜心的香霧,驅遣內心的波動、不安、散亂、痛苦、惶恐、忐忑和煎熬……從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不懂佛,也不出世,但我有“慈悲為懷”之心。古鎮的佛殿,雖無木魚、鐘鼓磬鈸,也無焚香的煙霧繚繞,但是,閱讀“晨鐘暮鼓傳佛韻,古寺青燈照禪心”,閱讀“寺越千年,慈悲為念,長以悟緣匡后世;宗尊三界,樂善至懷,永將懿德駐僧門”,閱讀“三眼遍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仿佛是在聆聽智者的教誨一般,內心幽幽靜靜地,明澈朗照,豁然“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的真諦。
也許,受禪的啟發,我喜歡上了清幽,偶爾睹物,便萌生詩情禪意。
小滿那天,微信朋友圈充斥著寄托“小小滿足”心愿的圖片。看來,“知足常樂”深深影響著天下眾生,這或許就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自信吧,于是,隨性口占一絕:“碧葉輕佻盈小滿,驕陽炙熱樹陰涼。坐思天下知足事,陌上農人笑麥黃。”
夏日周末,最療愈的莫過于鄉村生活。敞開心靈小窗,貪婪呼吸帶著草木氣息的清新空氣,決眥滿世界闊綽得盎然的綠色,傾聽并非聒噪得讓人生厭的喧囂……冷靜褪去了浮華,身心進入了欲界仙都:“綠蕪碧樹映門庭,耳畔飄飏百鳥聲。啼午公雞殤睡意,休嗔聒噪起煩情。”
古鎮,古在地底下埋藏的文物,經歷幾千年地底的幽禁,終見光明,熠熠然于文化長河中。“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里耶秦簡牘”,里耶鎮的秦簡,是我平生第一次與竹簡和木牘面對面接觸。因為無知無能,我不敢妄言文化、文明,所以只能略略記述我面對秦簡時的淺陋和尷尬。
走進里耶鎮,來不及登上長城那般的護城墻,欣賞藍天下波光明滅的湯湯酉水;也無心驅車沿著蜿蜒盤旋的山路登八面山,游覽杯子巖、燕子洞、西嶺絕壁等自然風光;我便迫不及待地走進了“里耶秦簡博物館”。
幽靜的博物館難抑我的興奮之情,玻璃展柜中安安靜靜的秦簡似乎眨著眼睛,示意我:“來吧,聽我講述往事。”我按照從《說文解字》中學得的識字經驗,聚精會神地俯瞰著展柜中竹簡和木牘上的文字墨痕,猜猜認認,“……田課……”“……凡百四人缺卅五人,今見五十人”“都鄉黔首毋良藥芳草”“南里不更公孫x受令”“……一封詣零陽,一封詣昆陽邑”……沒多久,我便頭昏眼花腦脹了。眼花,是因為注視模糊的墨痕時間久了;頭昏,是因為每片簡牘上的內容理解起來太燒腦了;腦脹,是因為竭力想還原彼時的場景而不得。
然而,當我把所念的內容拼湊起來一琢磨,我竟意外發現那或許是官府的文字檔案。
后來查歷史,里耶當時乃秦王朝洞庭郡遷陵縣,才想起“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地同域”的偉大改革來。在地底下埋藏幾千年的文字,今人還能從竹簡上依稀辨認,著實讓我贊嘆不已:“世界上還有哪種文字有這樣的魅力呢?”贊嘆之際,我看見了乘法口訣表,順順當當地念完了竹簡上的字:“一一得一,一二而二……”心中萬分的暢愜自豪,多么偉大的中華智慧呀!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這綿延幾千年的文字;也正是這文字,讓中華民族勵精圖治百折不撓的精神遺傳下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我的旅游是窮游,不為貪享舌尖上的美味,不為貪酌醇香的美酒,更不為貪玩世間的繁華。“真正的旅游,不是去觀賞新的景物,而是獲得新的目光。”這句話似乎切合我對旅游的理解。
古鎮游,我沒有“未至千般恨不消”的期許,只不過一切隨緣罷了;古鎮游,我也沒有“到得還來別無恙”的悵惘悔恨。我照面了古鎮繁華被歲月碾壓后的蒼涼,聆聽了古鎮時空中回蕩的余韻,感受了古鎮喧囂中尚存的清幽,領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秘妙。我被古鎮的清幽迷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