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通訊員 胡紅兵 文/圖) 盛夏的黔江區濯水鎮鄔楊社區8組,黃桃基地生機盎然。登高遠眺,成片的桃林綠意蔥蘢,在陽光下舒展著枝葉,枝頭掛滿果實。這欣欣向榮的景象,正是濯水鎮以黨建引領定盤、集體入資增收、科技賦能增效,共同繪就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黨建聚力破堅冰 700畝荒坡變桃園
2019年,在濯水鎮黨委和鄔楊社區黨委的主動牽線搭橋和支持下,基地負責人李良被這里的營商環境和干事熱情吸引而來。面對土地整合的硬骨頭,社區“兩委”干部和黨員骨干化身“攻堅隊”,深入鄔楊社區8組、9組的130余戶村民家中,耐心溝通、細致協調,最終成功流轉出700畝連片土地,一舉掃清了黃桃產業落地的最大障礙。
黨組織的靠前指揮、精準服務和全程護航,如同破冰開路的“先鋒旗”,硬是將昔日荒坡變成了孕育希望的“聚寶盆”,為產業崛起奠定了最堅實的根基。
集體經濟入資 利益聯結富民
產業紅利如何潤澤鄉里、反哺集體?濯水鎮黨委開出“良方”——推動集體經濟組織深度參與。在鎮黨委指導和社區黨委的共同推動下,鄔楊社區集體經濟聯合社大膽探路,以資金、基礎設施或服務等方式投資基地黃桃產業,企業和農戶成為“公司+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利益共同體。這筆“源頭活水”,不僅穩了企業的心,更激活了集體經濟的“造血干細胞”,實現了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良性循環,讓集體經濟的“錢袋子”鼓起來,村民增收的路子寬起來。
成效實實在在。社區集體經濟組織每年獲得1.2萬元分紅,反哺社區建設;基地提供10個常年崗位,年吸納臨時工約1000人次,帶動村民務工增收超20萬元;130余戶流轉土地村民,每年定期獲得土地租金約10萬元。這些成效,成功播撒出土地生金、勞力增值、集體村民共富的“幸福田”。
科技賦能提質 循環經濟“鏈”黃金
扎根濯水近七年,李良在黨組織和集體經濟的雙重助力下,帶領基地一路壯大。如今,500平方米的生產用房、1200立方米的凍庫、500平方米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場拔地而起,設施一應俱全。更亮眼的是科技的力量:今年初引進的農用無人機大顯身手,以往需要30個工日、花費3000元的打藥任務,如今兩天就能高效完成。僅此一項,全年打藥七八次就能節省人工成本2萬多元,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競爭力。
辛勤耕耘換來累累碩果。基地700畝果園已全面進入盛產期,主打黃桃與李子兩大品類,擁有黃金脆桃、黃金蜜5號、錦繡黃桃等9個黃桃品種共650畝3.9萬余株,以及晚青脆李、西門李子、五月脆李子3個李子品種50畝,產品暢銷重慶、貴州、廣西及本地市場。去年產量13萬公斤,產值突破600萬元。今年預計產值將達到700萬元,純收入預計超80萬元。
養殖板塊同樣紅火:200頭生豬膘肥體壯,最大的已超400斤,預計創收50萬元以上;林下散養的150只土雞,也能帶來約1萬元收益。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基地巧妙構建了綠色循環鏈——豬糞經過科學發酵,化作滋養果樹的優質有機肥,既顯著降低了化肥成本,又提升了果品品質,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預計今年種養結合的綜合收入將超過130萬元。集體經濟組織將獲得可觀收益,這筆資金將反哺社區建設。
“下一步,鎮黨委將繼續當好產業發展的‘護航員’,幫助基地緊跟市場脈搏,線上線下雙輪驅動,積極拓展全國銷售網絡。”濯水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同時,依托集體經濟優勢,整合資源、嚴控品質、統一品牌形象,讓“濯疆黃桃”的金字招牌叫得更響,將優質的黃桃送進千家萬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