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徐朝政)土壤是鄉村的“生命線”,關乎糧食安全、生態質量和村民生活品質。近日,記者從黔江區生態環境局了解到,近年來,黔江區聚焦土壤治理這一關鍵民生課題,用扎實舉措為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筑牢生態根基。
2024年,黔江區土壤治理領域成果頗豐。通過建立建設用地聯動協調機制,精準核算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為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在對8家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的嚴格管控下,土壤、地下水的自行監測及污染隱患排查工作有序推進,從源頭把控土壤污染風險。完成39個村社耕地周邊涉鎘重金屬污染源排查,保障耕地安全;對25家企業開展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依托巴渝治廢系統,完成危險廢物管理計劃備案193家次、申報登記192家次,核發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2個與輻射安全許可證30個,全方位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守護土壤環境安全。
實踐過程中,誕生了不少成功范例。在石漠化區域,當地創新采用“客土回填 + 桑樹固土”模式,讓阿蓬江流域基巖裸露度從60%降至30%以下。規模種植桑樹,打造10萬畝優質桑園,蠶繭產量連續14年居全市首位,2024年繭絲綢產業綜合產值突破10億元,實現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的雙贏。鄰鄂鎮松林村的采礦廢棄地,經“邊坡復綠 + 經果林種植”模式改造,300畝的脆李基地拔地而起,年產值達200萬元,曾經的廢棄之地搖身一變成為村民的“致富園”。
今年,黔江區生態環境局錨定目標,持續發力。一方面加大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土壤污染監測力度,計劃新增多個監測點位,運用先進的監測設備與技術,實現對土壤環境質量的實時動態監測,確保及時發現潛在污染風險。另一方面,積極引入前沿土壤修復技術和設備,開展多個土壤修復試點項目。比如,針對不同污染類型和程度的土壤,試點采用生物修復、化學淋洗等技術,探索適合本地土壤特點的高效修復模式,提升土壤治理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上,進一步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方式,鼓勵農戶使用有機肥、生物農藥,減少農藥使用量、化肥使用量,提高農膜回收率。加強對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指導和監管,計劃建設多個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場,推廣沼氣池、堆肥等廢棄物處理方式,實現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讓黔江鄉村的土壤將愈發肥沃,生態環境將更加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