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省鶴峰縣立足武陵山區生態稟賦與農業實際,以糧改飼提質增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為雙輪驅動,持續探索農業綠色發展新路徑。截至2024年底,全縣已累計調減傳統作物發展糧改飼面積2.11萬畝,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持續穩定在85%以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在田壟間實現良性循環。
政策引導激活力,農戶吃下“定心丸”
為推動生態循環農業落地見效,鶴峰縣打出政策“組合拳”,積極爭取上級項目支持。2024年,鶴峰縣獲得中央、省級項目資金266萬元;開展技術培訓9場,覆蓋農戶104人;完善以獎代補政策,明確市場主體參與標準和激勵措施。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帶動市場主體熱情高漲。2024年,鶴峰縣52家養殖場(戶)種植青貯玉米1.48萬畝,面積同比擴大40%,畝均增收300元以上,養殖成本下降20%。同時,全縣累計投入資金2057萬元,支持57家養殖場戶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規模養殖場實現全覆蓋。
科技賦能促轉化,糞污變成“香餑餑”
在鶴峰縣鄔陽鄉三元村,村民楊賢周家的豬圈旁,一個10立方米的沼氣池正源源不斷產出沼氣。“以前豬糞堆在門口,又臭又臟,現在通過沼氣池處理,不僅家里做飯用沼氣,省下不少煤氣錢,沼渣還能當肥料,種出來的蔬菜口感更好。”楊賢周笑著說。
像楊賢周這樣受益于糞污資源化利用的農戶,鶴峰縣有1.78萬戶。近年來,鶴峰縣聚焦糞污處理,探索出“能源化、肥料化、清潔化”路徑:建成沼氣工程58處,年處理糞污1.3萬噸,讓畜禽糞污變身清潔能源;通過堆肥發酵、生產有機肥等方式,年生產有機肥4萬余噸,替代化肥使用量6%,實現經濟效益3200萬元;配套完善糞污收集、貯存及處理設施,推廣綠色養殖工藝,讓養殖過程更清潔。
種養結合巧循環,生態效益雙提升
“我們基地的牛糞經過生物發酵床處理,產生的有機牛糞用來果園施肥,一年能省下肥料錢10萬多元,結出的果子甜度比普通果子高兩度多,很受市場歡迎。”湖北牛源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葡萄園經營者陳功杰介紹說,該公司打造的“牛—糞—果”模式,建成100立方米化糞池和3公里自流灌溉系統,年處理糞污700噸,消納秸稈0.43萬余噸,服務1500余畝農田,50畝果園年產值達100余萬元,還帶動20余人就業。
在鶴峰縣太平、走馬等生豬養殖集中區,“豬—沼—茶”模式同樣成效顯著。當地打造的種養循環現代農業產業園,年還田糞污10萬余噸,為周邊2萬畝生態茶園免費提供沼液,150戶農戶享受免費沼氣,提供固定就業崗位50個。
不僅如此,鶴峰縣還大力發展現代化設施漁業,近四年投入獎補資金450萬元,帶動市場主體投資1551.13萬元,建成科技型、生態型、高效型設施漁業示范基地14個。其中,鶴峰清源水產品養殖有限公司獲評2024年湖北省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骨干基地,全縣新增生態設施漁業面積5.67萬平方米,養殖效益提升30%,水產養殖尾水處理率達95%以上。 (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