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養雞失敗 釀酒帶富鄉鄰
劉泉林正在打造的農莊

劉泉林和他的酒
“最近有點腦殼大,忙得都不曉得要先顧哪一頭才行。”8月11日,劉泉林一邊接電話一邊對記者說,現在天氣恁個熱,主城顧客要酒又催得急,石會鎮工農村的農莊建設又不能耽擱,自己都不曉得啷個辦了……
在重慶主城區長大的劉泉林,六年前做出了一個讓親友瞠目的決定——放棄國企穩定工作,只身前往200多公里外的黔江區石會鎮工農村創業。
這個看似沖動的選擇,卻開啟了一段充滿艱辛與智慧的創業傳奇。從養雞慘敗到釀酒成功,從單打獨斗到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劉泉林用六年時間在大山深處書寫了一部現代版“田園牧歌”。他的故事不僅是一個都市青年返鄉創業的典型案例,更展現了新時代農民如何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思維,主動擁抱市場、創新經營模式的生動實踐。
一腔熱血遭遇現實冷水:
4000只雞的“學費”
劉泉林與黔江的結緣頗具戲劇性。熱愛自駕游的他,通過車友聚會結識了石會鎮的一位朋友,被當地優美的自然環境深深吸引。2019年,懷揣著對“生態養殖”的美好想象,他毅然辭去國企工作,帶著僅有的20萬元積蓄來到工農村,租用朋友閑置的老屋,一次性養殖了4000只純糧食跑山雞。
“當時真是天真得可笑。”回憶起初次創業的經歷,劉泉林苦笑著搖頭。
作為工科背景的都市青年,劉泉林對農業養殖一竅不通,僅憑一腔熱血就開始了創業之路。雞舍、圍欄等硬件設施尚能應付,但養殖技術的缺乏很快讓他嘗到苦頭。他原以為散養雞會自行在林地覓食,沒想到短短一個月,4000只雞就將原本茂密的林地啃得“猶如山火燒過后的貧瘠光禿”。不得已,他每天要投入1000多元購買玉米喂養,經濟壓力陡增。
更大的打擊接踵而至。由于缺乏防疫知識,雞群開始大面積患病死亡;散養環境中的野生動物也不斷襲擊雞群;更糟的是,因營養單一導致的雞群互啄現象日益嚴重。
到了出欄期,又因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辛苦養殖的土雞難以變現。一年多下來,劉泉林不僅賠光了所有積蓄,還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差點沒給我整自閉咯”。
這次慘痛的失敗,讓劉泉林深刻認識到農業創業的高風險性:投資周期長、技術門檻高、市場波動大。但也正是這次失敗,為他日后的轉型埋下了伏筆。“與其這樣萎靡不振還不如重拾信心重新來過”,調整心態后,劉泉林開始系統總結失敗原因,購買專業書籍自學養殖技術,并在網絡上多方討教經驗。
釀酒破局:
從“血本無歸”到“一舉多得”
在反思過程中,劉泉林發現了一個關鍵問題:直接用糧食喂雞風險太大,一旦雞群出現問題,投入的糧食就血本無歸。如何降低風險、提高效益?一個偶然的發現讓他找到了破局之道——釀酒。
“做農業的短板就是投資周期長、風險高,看天吃飯,短時間收益與投入不成正比,那么釀酒正好規避了這一切。”劉泉林解釋道。與養殖相比,釀酒從糧食下鍋到出酒最快只需7天,最慢15天左右就能見到收益,資金周轉快得多。更重要的是,釀酒產生的酒糟可以作為優質飼料喂雞,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2020年下半年,掌握基本釀酒技術的劉泉林開始了他的“酒廠”創業。為了提升技藝,他不僅研讀白酒加工工藝等專業書籍,還每年兩次自費前往各地酒廠學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釀出的酒因“用料好,不作假,而且采用的是正宗山泉水”,很快在當地和重慶主城區打開了市場,每月能產酒20鍋約1500公斤,每公斤售價40元。
酒廠的運營為劉泉林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而酒糟養雞則大幅降低了養殖成本。他逐步調整養殖策略,從最初一次性投放4000只雞苗改為分批少量投放,“200只、500只、800只……通過逐步遞增和周期間隔的方式,在雞群規模較小時積累經驗,減少損失”。
同時,他還增加了數十頭林間散養黑豬,種植了幾十畝紅薯和青菜作為青飼料,形成了“釀酒-酒糟養雞養豬-糞便肥田”的生態循環模式。
這一轉型不僅解決了資金問題,還意外提升了產品質量。用酒糟喂養的跑山雞肉質更加鮮美,贏得了客戶“這就是我小時候喝過的雞湯味道”的好評。
曾經讓他血本無歸的養雞業,如今成為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打破傳統:
“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現代營銷
隨著產業規模擴大,劉泉林面臨新的挑戰——如何讓大山里的優質農產品走出深山?與老一輩“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被動等待不同,他主動出擊,多管齊下開拓市場。
轉機出現在重慶市科技局對石會鎮工農村的定點幫扶中。借助這一政策東風,劉泉林的農產品成功進入主城多家單位食堂。他不僅銷售自己的產品,還組織收集本村及周邊地區的優質農副產品,為村民開辟新的增收渠道。作為回報,他向村集體繳納服務管理傭金,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劉泉林的營銷策略遠不止于此。他深諳現代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溯源的需求,引入互聯網監控,讓客戶能夠遠程直觀看到土雞和蛋的生產全過程,并購入5G芯片雞腳環智慧養殖系統,隨時隨地記錄每一只跑山雞的成長歷程,每年送檢的產品無一例檢測出農殘藥殘,真正做到食品安全記心中,吃得放心用得安心。
劉泉林還注意到黔江當地大學生“直播帶貨”助力金溪鎮跑山雞銷售的成功案例。短短兩小時的直播就實現銷售額近萬元,這種新穎的營銷方式讓他深受啟發。未來,他計劃結合線上線下渠道,打造全方位的銷售網絡。
“這些年國家對于農村的重視對于鄉村振興的決心是有目共睹的。”劉泉林表示,他希望成為“政策利好的傳導人”,讓更多村民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紅利。為此,他雇傭了當地村民種植紅苕、大白菜等作物作為青飼料,固定工人每月工資2000多元還包吃,農忙時用工量可達十幾人。一名60多歲的殘疾村民在他那里已經工作了近兩年,實現了穩定增收。
從“個人夢”到“共同富”的鄉村振興路
六年的摸爬滾打,劉泉林從農業“小白”成長為帶動一方的產業帶頭人。他的父親也從最初的反對者變成了支持者,從南岸區來到石會鎮幫忙,并感嘆黔江“是個居家養老、發展產業的好地方”。
在黔江,像劉泉林這樣通過特色養殖創業的故事并非個例。石會鎮中元村的帥君養殖七彩山雞,盡管面臨銷售和資金難題,仍對特色養殖充滿信心;舟白街道的向道全通過“互聯網+”模式,將野雞蛋銷往全國,年銷售額達數百萬元;濯水鎮堰塘村則通過林下養殖蘆花雞,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黔江區特色農業發展的生動圖景。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鄉村振興不僅需要政策和資金支持,更需要像他們這樣敢于創新、勇于實踐的“新農人”。他們打破傳統思維,用現代理念經營農業;他們不畏失敗,在挫折中尋找轉型機遇;他們不滿足于個人成功,更致力于帶動鄉親共同致富。
“誠信贏天下”——劉泉林珍藏著這樣一條橫幅。這既是他的經營信條,也是他六年創業歷程的真實寫照。從都市到深山,從失敗到成功,劉泉林用行動證明:只要心懷夢想、腳踏實地,即使在最偏遠的山村,也能闖出一片新天地。
劉泉林的故事,還在繼續書寫……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