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然氣改造。

城南街道實施的硬化工程。
“前些日子,因街道標線施劃缺乏人性化,我送孫子上學要繞行較遠的路。尤其每逢落雨天,特別不方便又不安全。沒想到,這事一反映上去,3個工作日內就得到了解決……”近日,劉女士在民族小學校門口對記者說。
近日,在黔江區城南街道,“雙融行動”如春風化雨,滋潤著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通過“群眾生活在組織中,干部生活在群眾中”的雙向融合機制,城南街道不僅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更讓居民的生活品質得到了顯著提升。
污水管網改造》》》
從“堵”到“通”的民生工程
7月18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渝事好商量”專題協商議事會在城南街道黑山社區召開。此次會議聚焦何家榜片區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問題,旨在通過基層協商民主實踐,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排水難題。
會前,街道組織政協委員、相關部門負責人、社區代表及居民代表深入片區進行實地踏勘。發現該片區排水系統存在污水收集率低、主干管超載易堵、雨污嚴重混流等多重問題,導致環境污染加劇、內澇風險升高。
協商會上,與會人員圍繞改造方案積極發言、充分討論。最終,大家達成共識:同意將污水管網更新改造項目范圍向屠宰場污水管網上游延伸324米、幸福院至人民中學上游延伸264米,力爭8月底前完工。
“以前下雨天,我們這里經常積水,污水橫流,氣味難聞。”居民李大爺感慨地說,“現在好了,政府幫我們解決了大問題,我們的生活環境大大改善了。”
項目完工后,不僅有效解決了污水收集率低、雨污混流等問題,還提升了污水處理效率,減輕了城市內澇風險,切實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與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干部下沉社區》》》
從“身入”到“心入”的服務轉變
在城南街道,“雙融行動”不僅體現在基礎設施的改造上,更體現在干部服務群眾的每一個細節中。街道黨工委積極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下沉社區,開展“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雙崗位”的先鋒行動。
以山臺山社區為例,該社區曾面臨“一戶一表”改造難題,歷時5年未得到解決。干部下沉一線了解情況后,主動擔當作為,協調多方資源,最終成功完成了改造工程,惠及563戶2200余人。
“以前我們用水很不方便,水壓不穩,還經常停水。”居民張女士說,“現在好了,政府幫我們解決了用水難題,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了。”
除了解決具體問題,下沉干部還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工作。他們通過“接待群眾日”“院壩議事會”等形式,與居民面對面交流,傾聽群眾心聲,解決群眾訴求。同時,他們還結對幫扶困難群眾,在就業、醫療、教育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干部下沉社區,不僅帶來了資源和服務,更帶來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山臺山社區黨支部書記表示,“現在,居民對我們的工作更加認可和支持了。”
群團組織聯動 》》》
從“獨唱”到“合唱”的治理合力
在城南街道的基層治理中,群團組織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街道黨工委注重發揮群團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與社區黨組織聯動,形成治理合力。
以民族小學與麗都花苑小區為例,該區域曾因人行橫道缺失導致居民出行不便,存在安全隱患。群團組織得知情況后,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最終增設了人行橫道,解決了居民的安全過街問題。
“以前我們接送孩子上下學都要橫穿馬路,很不安全。”家長王女士說,“現在好了,政府幫我們增設了人行橫道,我們的出行更加安全了。”
除了解決具體問題,群團組織還積極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和社會公益活動。他們通過組織文藝演出、志愿服務等形式,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群團組織聯動,不僅增強了我們的服務能力,更提升了我們的治理效能。”城南街道團工委負責人表示,“我們將繼續發揮群團組織的優勢,為基層治理貢獻更多力量。”
“雙融行動”如同一股強勁的東風,吹散了基層治理中的陰霾,帶來了清新與活力。通過“群眾生活在組織中,干部生活在群眾中”的雙向融合機制,城南街道不僅解決了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更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和服務水平。
如今,走在城南街道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整潔的環境、有序的交通、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一切都離不開“雙融行動”的深入推進和基層治理的持續創新。未來,城南街道將繼續深化“雙融行動”,不斷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為居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