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武陵山腹地,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層巒疊嶂間,藏著一個被時光遺忘的角落——泔溪鎮大板村皮都。這個依偎在天龍山懷抱中的土家古寨,像一冊被山風翻舊的線裝書,三百年的故事在青石板路上靜靜流淌。8月中旬,當記者踏著晨露走進這片秘境,聆聽李洪武、李瑜、李華英等村民用土家方言講述這個古老村落的往事。
山骨水魂》》》
梯田狀展開的立體畫卷
皮都的5平方公里村域,像被山神精心折疊過的綠綢,三個古寨沿著海拔落差次第鋪展,形成罕見的“梯田式聚落”。上寨踞于山脊,中寨倚著山腰,下寨伏臥溪畔——這種順應等高線的布局智慧,被李洪武老人稱為“土家人的山水經”。他粗糙的手指劃過天龍山脈的輪廓:“李氏先祖選這里,是因半山腰有平地能建房,山腳有活水能灌田,后山有林地能取柴。”
這個判斷得到了地質的慷慨饋贈。記者跟隨李瑜穿行寨間,目睹了山勢如何化作生活的腳本:上寨300年樹齡的休樹依然亭亭如蓋,樹皮上兩道焦黑的疤痕記錄著兩次山火的劫難;中寨紫荊樹在初秋時節依舊綻放如紫云,與吊腳樓的青瓦相映成趣;下寨的梅江源頭叮咚作響,四座百年石拱橋的橋拱倒映水中,形成完美的圓。那些順應地形的臺地院落,“一”字形宅院沿等高線伸展,“凹”字形天井收集著山澗清風,而“∟”形轉角房則巧妙避開了山體落石陡坎。三百年來依形就勢,一切都是那么和諧自然。
“皮都”這個名字的由來,與其歷史和地理環境緊密相關。據說,很久以前,由于這里四季花開不斷,最初被稱為“花樹”。后來,由于水資源匱乏,未能成為土司治所都城,因此得到了“皮都”這個名字,并一直沿用至今。
“皮都人建房子講究‘屋騎龍脊不騎龍嘴’。”李瑜指著他家的撮箕口吊腳樓說,所有吊腳樓不使用一顆鐵釘,梁柱節點均采用竹釘進行加固,整個建筑小青瓦雙坡屋面,屋脊端部作翹角處理。部分帶有石踏步院壩,均保存完好,展現了土家人的獨特建筑風格。穿斗式梁架的榫卯結構,能隨山體輕微位移而自我調節,這種“與山共舞”的建筑智慧,讓皮都在數次地質變動中安然無恙。
木紋里的史詩》》》
穿越火光的建筑活化石
皮都土家古寨以李姓人為主,三個古寨子四周古木參天,楠竹林茂密。寨內三口古井至今尚存,青石板路穿行其間,處處花團錦簇,幾棵造型獨特的百齡紫薇樹尤其亮眼。
記者在李洪武家看到,歷經幾代人維護的吊腳樓,板壁上的木紋已氧化成青銅器般的包漿,而堂屋中央的“火鋪”仍跳躍著橘紅的火焰——這個土家族特有的生活核心區,既是炊事場所,也是家族議事的“政治中心”。幾個老人盤腿坐在火鋪邊,煙斗在室內昏暗的光線中明滅:“60年前那場大火燒了半寨,是這些青石板路阻了火勢。”他們腳下凹凸不平的石板,拼接出魚骨形的防火通道。
統計顯示,在皮都現存的40余座傳統建筑中,有23棟經歷過火災修復。這些建筑不僅承載著居住功能,更是活態的土家文化展館:廂房底層的牲畜欄延續著“人居其上,畜居其下”的古老格局;閣樓的竹編糧倉保持著防潮通風的原始設計;就連看似裝飾的雕花窗欞,也暗合著土家織錦的幾何紋樣。
在村口的木工作坊里,一位制椅匠人正在用魯班尺丈量白楊木。斧劈的粗獷、刨子的細膩、墨斗的精準,最終在榫卯咬合時達成和諧。這些不用一顆鐵釘的木椅,與吊腳樓共享著同樣的結構哲學,成為微觀的建筑標本。匠人擦拭著祖傳的“魚尾鑿”說:“現在年輕人覺得這些老物件土氣,可它們比鋼筋鐵骨更懂山的脾氣。”
儺面下的心跳》》》
瀕危儀式的現代轉生
每年皮都重大節慶活動中,瀕危的“儺愿戲”都占據主場。
在全村人的注視下,掌壇師戴著白楊木雕刻的“開山”面具重達三斤,夸張的獠牙與怒目在火光中栩栩如生。儀式嚴格遵循著“打——唱——幫——打”的程式。當“報福三郎”手持司刀起舞時,圍觀的村民會自然接唱幫腔。“歪嘴老娘”的演員通過歪嘴面具的造型與滑稽步態,將生育苦難轉化為喜劇表演,這種苦難審美,折射出土家族特有的樂觀哲學。
“三十年前還有好些個儺戲班,現在愛好這個的已經不多了……”李瑜說,但現在有的小學已將儺戲面具制作納入美術課,孩子們用彩泥創作的Q版儺面正在文創市集走紅。更令人驚喜的是,土家姑娘小陳在抖音發布的儺舞片段獲得十萬點贊,古老的祭祀藝術正以新的媒介得到延續。
紫薇的宣言》》》
拒絕交易的生態信仰
在皮都古村落的李華英家庭院前,一棵被稱為“村魂”的紫薇樹正值盛花期。記者到時,滿樹緋紅如霞,引得蜜蜂在花間奏起密集的嗡鳴。
李華英講述:曾有一商人出價18萬元欲買此樹,遭到當地村民一致拒絕;后來有人偷偷在樹干刻記號,被守樹老人發現后,全村人輪流值守數月。“有老輩子說過,這棵樹是皮都人的福報,會預報旱澇,開花多那年玉米肯定豐收。”
這種信仰滲透在細節里:青石板路特意為古樹根系讓道;洗衣臺建在溪流下游以免污染飲用水;就連堆肥坑的位置都遵循著“上風上水”的古訓。記者在村規民約墻上看到,關于砍伐的條款極為細致:取一梁木需補三株苗,取薪柴只準修枝不準斷干。酉陽縣林業局的調查顯示,皮都周邊林地每公頃擁有植物種類比鄰近村多出17種。正如李洪武老人所說:“在土家語里,‘美麗’和‘有用’是同一個詞。”
據了解,近年來,酉陽自治縣住建委以“保護為基、文化為魂、產業為脈”的發展理念,探索出一條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創新之路。重點實施危舊房屋修繕、人居環境整治、消防體系升級、生態景觀修復四大工程。采用“原形制、原工藝、原材料”原則,修復瀕危吊腳樓,采用榫卯結構技藝,還原建筑原貌;改造民居廚衛設施,鋪設污水管網,在便民利民的同時解決環境衛生頑疾;對一些木質結構涂裝防火漆,切實提升抗火險能級;復植楠竹、紫薇樹等本土植物,安裝仿古燈具,修復青石板小路,重現土家古村落意境。這些保護工程的實施,不僅留住了建筑形制,更守護了當地土家文化的傳承根脈。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