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會鎮以民生“溫度”標注高質量發展“刻度”

開展助殘宣傳

網格員進村入戶核對數據

老人們的新家
在黔江區石會鎮關后社區新建的便民橋上,居民向德洪不再為繞行發愁;特困老人互助院里,首批28戶老人樂享“離家不離村”的溫暖新居……這一幕幕,正是石會鎮以民生“小切口”推動服務“大提升”的生動縮影。
今年以來,石會鎮聚焦“小院家”微治理、“141”體系賦能、群體幫扶、文化惠民、環境優化等多個領域,累計發放救助資金超150萬元,開展志愿活動200余場次,整改環保問題10余項,推行各項接地氣的務實行動,交出了一份有溫度、有力度的民生答卷。
“小院家”微治理
方寸之地解難題
在石會鎮海拔800米的工農社區3組,20戶散居村民今年有了新“管家”——設在一位老黨員家的“連心小院”。這個不到15平方米的堂屋,墻上掛著《小院議事規則》和《月度議題清單》,記錄著半年來解決的12件實事:從更換老化水管到協調土地邊界糾紛,甚至細化到暴雨后清理塌方樹枝的分工。
“上周剛議定獼猴桃銷售的事?!崩宵h員指著8月議事記錄告訴記者,工農社區3組種植的200畝獼猴桃面臨銷售難,通過小院議事會對接鎮電商服務站,現已簽訂5萬斤預售協議。這種“群眾提事、小院議事、支部辦事”的模式,已在全鎮36個網格建立示范小院57個。
在集鎮的梅子埡安置點,“法治小院”則展現出另一種功能。司法所干部每月15日在此坐班,成功調解了包括朱某工傷賠償在內的糾紛23起。“比去鎮上少走8公里山路。”獲得9.8萬元賠償的朱某感慨道。目前,全鎮已形成“紅巖小院”“鄉賢小院”等6類特色微治理單元。
“141”體系賦能
數字治理進山鄉
在石會鎮基層治理指揮中心,大屏正實時顯示武陵仙山森林防火監測畫面。全鎮14個森林防火智能攝像頭、7個地質災害監測點已全部接入“141”平臺,2024年成功預警并處置火情3起、滑坡險情2起。
“最管用的是‘云喇叭’?!标P后社區居民張澤民說。8月12日暴雨前夕,社區通過智能廣播連續播放預警,幫助農戶搶收晾曬的玉米3萬余斤。目前全鎮安裝的25套智能廣播系統,覆蓋85%以上農戶。
便民服務也插上數字化翅膀。在石會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展示著“渝快辦”終端機:上半年辦理醫保繳費、養老認證等業務4276件,其中23%通過自助終端完成。72歲的李桂花老人笑著說:“現在認證‘刷個臉’,再不用等兒女回來幫忙。”
從“小院家”的柴米油鹽到“積分制”的點點滴滴,從“141”平臺的科技賦能到便民橋上的民生溫度,石會鎮用“繡花功夫”織就基層治理新圖景。正如該鎮主要負責人在最近一次院壩會上所言:“把每件小事辦到群眾心坎上,就是山區治理驚天動地的大事?!?/p>
精準幫扶托底民生
從“特困互助”到“全鏈條救助”
“家具一應俱全,真的太感謝黨了!”石會鎮特困老人入住高標準四合院式互助院時激動地說。這座占地20余畝、投資2700余萬元的互助院,覆蓋周邊7個鄉鎮特困老人,提供床位200張,實現“老人開心、子女放心、政府省心”的多贏效果。
石會鎮將民生保障網織得更密更牢—— 兜底保障:累計發放救助資金150余萬元,惠及殘疾人、低保戶等特殊群體;就業幫扶:脫貧戶通過服裝廠就業實現月收入3000余元,徹底擺脫“照顧家庭與務工兩難”困境;司法援助:司法所“全過程介入”調解村民工傷糾紛,彰顯法治溫情。
“既要‘雪中送炭’,也要‘授人以漁’?!笔瘯傁嚓P負責人表示,通過“資金+服務+產業”模式,確保幫扶從“輸血”轉向“造血”。
文化浸潤滋養民心
從“送戲下鄉”到“文旅融合”
今年5月,清晨的武陵仙山腳下,一場“心靈石會 徒步黔江”文化探秘活動吸引百余名參與者;傍晚的黎明社區廣場,“村晚”舞臺上演著自編自導的土家歌舞……“以前只有過年才熱鬧,現在月月有活動!”石會鎮以文化為紐帶,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文化“軟實力”正轉化為發展“硬支撐”。
品牌活動方面,全年開展“送戲進村”“粽香傳情”等文化活動82場次,打造“暖心政務,石會溫度”志愿服務品牌;文旅融合方面,依托武陵仙山、老窖溪水庫等資源,規劃“香山寺旅游專線”,發展康養產業和少數民族風情游,推動農特產品變身“旅游伴手禮”;在新風培育方面,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收集群眾建議150余條,如“升級石會至小南海道路”,以基礎設施提升帶動鄉村旅游。
環境整治提升民享
從“便民橋”到“生態美”
“再不用繞遠路了!”新建的41米便民橋橫跨中井河,配套太陽能路燈和親水步道,惠及4000余名群眾。這座橋是石會鎮“微實事”撬動“大民生”的典范。
環境治理同樣精準發力——設施升級:完成30戶農村戶廁新建,整改問題廁所3個,垃圾實現“日產日清”;生態保護:對14家養殖場、7家工業企業開展環保巡查,督促3戶完善排污設施;項目帶動:實施美麗移民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打造“水美鄉村示范帶”。
“我們堅持‘群眾點單、政府買單’,下一步將新增便民橋和充電樁,讓‘民生清單’變‘幸福賬單’?!笔瘯傸h委主要負責人介紹。
從互助院的歡聲笑語,到便民橋上的便捷腳步,再到文化廣場的載歌載舞,石會鎮以“民生溫度”丈量“發展高度”。正如該鎮黨委主要負責人所言:“只有把紀律規矩挺在前面,才能讓群眾真切感受到黨的優良作風。” 眼下,這座渝東南小鎮正以“學查改立融”的作風革新,繼續書寫“民心所向,政之所往”的溫暖篇章。行走在今天的石會鎮,院壩里的笑聲、積分超市的熱鬧、手機上的“指尖辦理”,正共同勾勒出武陵山區的幸福底色。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