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特派員送技術到桑園。
“黔江今年的春夏蠶繭生產形勢大好,得益于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宜桑宜蠶的小生境、技術提升推廣到位、政策保障蠶農主動。”近日,黔江區絲綢企業負責人在總結春夏蠶繭生產情況時說。
政策扶持強信心
面對2024年蠶桑生產受到嚴重的自然災害和政策性用地限制等困難,黔江區委、區政府及時召開2025年蠶桑生產工作會,打氣鼓勁,明確優質蠶繭生產目標、工作舉措和各方責任,在財政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然執行各項蠶業發展補助政策,桑園冬管、春管好于歷年,完成低效桑園補植補造191.24萬株,春、夏、正秋三次打窩施復合肥超4000噸,復種3000余畝,新建養蠶大棚8790平方米、蠶臺25383平方米并及時投入春季養蠶,兌現政策補助700余萬元,養殖投保補助40余萬元。龍頭企業在穩定收購價基礎上推行2元/公斤的“增單產、增畝繭”獎補政策,收購價格保持每季穩定、不打白條,幫助廣大蠶農、業主堅定了管桑養蠶信心。
科技支撐增效益
技術推廣持續用力,新建50擔以上大戶技術推廣群,開展技術培訓100余場次,蠶農參訓率達100%,建立“賽馬比拼”機制,區鄉兩級技術員全程指導,確保桑園管理、養蠶技術雙提升。
結合生產實際,重點推廣桑樹無拳式高枝定干、多留枝條多發芽、水肥管理到位,桑葉產量高質量好;針對去年干旱今年桑樹開花多于平常年份的特點,積極采取措施預防斷梢病,督促蠶農在桑椹開花、青椹期摘除花序和青椹,防治效果近100%。
推廣省力化實用化科技裝備,安裝太陽能殺蟲燈30臺、冷風機582臺,發放電動枝剪277把、紙板方格蔟13.72萬片,蠶臺燈帶30000余米;特別是8月12日《地理標志產品 黔江桑蠶繭》通過重慶市2025年地方標準第二批制修訂立項,更是將全區蠶繭標準化生產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據統計,今年春夏兩季蠶繭收購總量、張平單產、蠶農售繭收益同比分別增長9.7%、8.0%、12.8%,實現歷史性突破,目前正秋豐收在望,蠶繭生產呈現量質齊升、蠶農積極性空前高漲的良好態勢。
多措并舉夯基礎
通過集成創新并不斷踐行山地蠶業高質量發展路線,有力地推動了全區蠶桑生產省力化、設施設備智能化、生產管理智慧化、資源利用多元化、品牌創建特色化、產業發展鏈條化建設。配套一批標準化養蠶基礎設施,機械化智能化設施設備,提升桑地宜機化,水肥一體化水平,“3+2+1”技術服務團隊更接地氣,技術服務、氣象服務、信息服務、多元化利用服務到邊到位。通過多項舉措、聯農帶農夯實產業發展基本盤,金溪鎮長春村外來承包戶冉威,春夏兩季單產、產量、售繭收入同比增加12.4%、17.1%、20.6%,一批像冉威這樣的養蠶大戶、能干戶,在穩住原有桑園的基礎上,紛紛到其他鄉鎮流轉桑園并取得較好成效。岔河村脫貧穩定戶田明強實現單產、產量、售繭收入同比增加24.4%、30.3 %、34.2 %,更是全區320多戶脫貧戶奮力發展的一個縮影,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發揮了積極作用。新華鄉養蠶大戶王軍兩季售繭收入達53萬多元,繼續穩居全區之首。太極鎮李子村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等一批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蠶桑產業,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接下來,全區各級將不斷強化科技賦能、政策保障和精細管理,加大正、晚秋季蠶生產,力爭各項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全年任務,全力推動蠶繭生產提質增效、助民增收,打造武陵山區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樣板。(通訊員 徐兵 張維仲 曾玉龍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