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示種植的天麻
青山環抱間,一排排菌材架在林下錯落排列,一株株仿野生天麻在松葉覆蓋的林下悄然生長。在黔江區沙壩鎮石橋村,這種“不占耕地、不伐林木”的林下立體種植模式,正讓20余戶農戶的閑置林地變成“聚寶盆”。
日前,記者在石橋村6組林下天麻種植基地見到,在林地里,幾畝林地被劃分為數個種植單元,每個單元架設1米高的菌材架,形成立體種植層。
傳統天麻種植依賴砍伐硬木作菌材,且需輪作休耕,導致“種一地、毀一林、歇三年”的生態困局。沙壩鎮采用仿野生種植技術,充分利用林間天然遮陰、高濕度等環境。在種植過程中不砍一棵樹,不占一分田,只需將天麻種子放置在已裝有腐殖土、蜜環菌、木屑等基質的菌材架上,經蓋葉遮陰即可完成種植,林間的落葉也可形成腐質層,為天麻生長提供天然養分,大大減少操作流程和投入成本。
這種“向空中要地,向生態要金”的創新種植模式,正讓沙壩鎮40余畝閑置林地變成綠色銀行。仿野生天麻種植基地負責人向謀透露;“去年播種,今年我們一平方米能夠產15斤左右,這個試種相對來說是比較成功的,我們下一步計劃把我們的技術更多地創新和優化,讓我們的產量大幅提高,然后發展帶動周邊更多老百姓,采用我們的天麻種植技術,讓老百姓能夠切切實實地獲利。”
去年是試水,今年要深耕。向謀介紹說,林下仿野生天麻無土栽培技術在渝東南地區都是一個創新,去年第一期總共栽培40多畝,今年的規劃是達到100畝。
向謀的試種經驗吸引了不少周邊農戶前來取經,村民紛紛表示:“跟他們在這里栽天麻,一天能掙不少工錢,既能補貼家用,也想借此學些技術。我家有不少林地,等技術學成,就自己創業種植?!?/p>
當林木的綠蔭與天麻的菌絲在林間共生,沙壩鎮正以“生態密碼”解鎖鄉村振興新路徑,既筑牢了生態屏障,也讓群眾在青山常綠中捧穩“生態飯碗”。
(記者 費玉瓊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