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化繅絲車間內,工人正在千緒繅絲機上忙碌
八月的武陵山區,綠意盎然。在黔江的石縫間,桑樹頑強生長,一片片桑葉泛著光。這片看似貧瘠的土地,正孕育出一條蓬勃發展的蠶桑產業鏈。
8月20日至22日,重慶市蠶業總站站長李海波帶專家團走進黔江,深入桑園、蠶房、繅絲車間和菌菇培育房,對蠶桑產業開展全面調研,記錄這條依靠科技創新的鄉村振興“新絲路”。
蠶房里的“科技曲”
從“老經驗”到“新標準”
走進金溪鎮標準化蠶房,蠶寶寶正啃食桑葉,“沙沙”作響。方格簇整齊排列,雪白的蠶繭如珍珠鑲嵌。
“以前靠老經驗,現在有了《地理標志產品黔江桑蠶繭》地方標準,產量和質量都提高了。”金溪鎮桑蠶科技服務站老吳介紹,全鎮春夏蠶繭產量增長8.5%和16.1%。蠶農老田笑著說:“今年桑葉好,蠶多吃兩百多斤,單粒蠶繭重達1.65克,比往年多了0.15克,預計能增產15%。”
一旁,技術員正指導農戶應對秋季溫差和蟲害防治。每一項技術的落地,都推動養蠶業走向科學化。
車間里的“變革力”
千緒絲機編織“規模奇跡”
產業的蛻變,在絲綢工業園區的繅絲織綢車間里得到了最具震撼力的體現。
緒繅絲機齊聲轟鳴,32臺先進的意大利劍桿織機轉子飛旋,縷縷銀絲如瀑布般傾瀉而下,在機械的精密韻律中,編織著效率與規模的奇跡。當地繅絲產能占全市58.7%,織綢產能占全市42.79%,企業盤算著新增2000緒生產線,鮮繭繅絲生產線,再開動兩班生產,以工業擴產能,帶動一產、三產,輻射周邊聯動發展,成為黔江蠶業人的發展共識。
意大利高檔絲綢品牌商來了,日本客戶簽下了訂單,黔江生絲免檢,黔江海關通道便捷。絲綢工業在這樣的轟鳴聲中完成蛻變。這一刻,勞動的價值、工業的力量,從未如此真實,如此震撼人心!
循環里的“新魔法”
桑枝廢料里長出“致富菇”
如果說繅絲織綢是繭絲綢產業的延伸,那么桑蠶生物資源循環利用則展現了黔江蠶桑的“點金術”。
在桑枝菌菇廠房里,“變廢為寶”的奇跡正在發生。以往被焚燒或廢棄的桑樹枝條,經過粉碎、發酵,被制成菌棒。在這特殊的“土壤”里,一簇簇飽滿的香菇如花朵般探出頭來,散發出陣陣清香。
“沒想到桑樹條子還能‘長’出蘑菇來,咱這地里真是啥都不浪費!”正在采收的農戶笑著說。以桑為源,以菌為鏈,打造綠色科技生態圈,實現“桑—蠶—菌—肥”循環發展,不僅延長了產業鏈,更增加了效益鏈,讓蠶桑產業實現了綠色、可持續的發展。
科技里的“未來夢”
蠶桑走上科技新賽道
產業的未來,在于科技。在黔江,蠶桑早已不再是“種桑養蠶”的簡單概念。
為促進黔江蠶業可持續發展,推動產業供應鏈優化升級,黔江已與西南大學達成《蠶桑絲綢全產業合作框架協議》,由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入駐黔江武陵山產業技術研究院,重點在桑蠶配合飼料研發、工廠化飼料養蠶環境控制和病理防治、蠶病精準檢測、蠶品種篩選、優質高效桑園建設、絲綢加工及蠶絲生物醫藥開發利用等方面開展合作攻關、成果轉化,解決家蠶配合人工飼料養蠶等“卡脖子”問題,以推動黔江傳統產業與現代產業變革性發展。
專家點評
“三穩”產業夯實鄉村振興路
“黔江蠶桑產業最顯著的特點在于‘穩’。”黔江區林業局正高級工程師徐兵總結道,“黔江蠶桑產業‘穩’在三方面:收益穩,有訂單、保險和政策支持;就業穩,全鏈條提供大量崗位;生態穩,桑樹固土保水,循環利用綠色低碳。”
李海波站長也表示:“黔江蠶桑已成為重慶一面旗幟。全產業鏈布局扎實創新。期待未來繼續強化科技、品牌和市場,成為全國新標桿。”
八月的武陵山,石縫中生長出的不只是桑樹,更是一條科技賦能、循環增值、融合增效的蠶桑新路。從靠天吃飯到靠標準發展,從單一養蠶到綠色循環,黔江用一株桑、一顆繭、一根絲、一朵菇,寫下石漠化山區“點綠成金”的奇跡。
(通訊員 郭銘建 楊枝映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