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確診了艾滋病,還能生下健康的寶寶嗎?”這是許多感染HIV的女性面臨生育選擇時最沉重的疑問。如今,隨著醫學進步,這個問題已有明確答案:在規范干預下,艾滋病母嬰傳播率可從15%-45%大幅降至1.3%,部分地區甚至實現“零傳播”。這意味著,每一位艾滋病媽媽都有極大可能擁抱健康的新生命。
一、三層防護網:全流程科學干預
母嬰阻斷并非單一措施,而是一套從孕期到產后的全鏈條保護體系,每個環節都有科學手段護航。
1. 孕期抗病毒治療:給胎兒撐起防護傘
孕婦體內的HIV病毒載量是關鍵。當病毒載量被控制在1000 拷貝/毫升以下時,通過胎盤傳給胎兒的風險顯著下降。國際指南推薦孕婦確診后立即啟動抗病毒治療,常用“替諾福韋+拉米夫定 +依非韋倫”等組合方案。例如,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龐俊主任團隊通過規范治療,已成功為1300多例艾滋病孕產婦實施母嬰阻斷,整體傳播率小于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 分娩方式:精準選擇再降風險
只要病毒載量控制良好,自然分娩同樣安全。醫生會避免使用可能增加感染風險的操作,并在新生兒出生后立即清潔皮膚。若分娩時病毒載量較高,剖宮產可減少胎兒接觸產道分泌物的機會。例如,云南省通過優化治療方案,使感染孕產婦病毒載量維持在極低水平,自然分娩率顯著提升,母嬰傳播率降至1.0%,達到國際消除標準。
3. 產后喂養:把好最后一道關
即便病毒載量得到控制,乳汁中仍可能殘留微量病毒。因此,人工喂養是首選。若因特殊原因必須哺乳,須嚴格遵循“純母乳喂養不超過6個月”的原則,并持續監測母嬰健康。中山市通過 “一站式”服務,為感染孕產婦提供科學喂養指導,實現艾滋病母嬰傳播率為0。
二、阻斷成功率:從高危到大概率健康
最新數據顯示,全球規范干預可使母嬰傳播率降至5%以下,部分發達國家控制在1%以下。我國成績更為突出:國家衛健委2024年數據:艾滋病母嬰傳播率降至1.3%,先天梅毒發病率降至6.3/10萬,5歲以下兒童乙肝感染率降至1%以下。區域突破:湖南省2023年艾滋病母嬰傳播率為0,先天梅毒發病率7.76/10萬,乙肝母嬰傳播率0.29%,全面達成消除目標。個體案例:30歲的小婷(化名)確診艾滋病后,通過規范治療和母嬰阻斷,在中山誕下健康寶寶。如今,她不僅是一位母親,還成為病友互助小組的志愿者,用親身經歷傳遞希望。
三、挑戰與希望:政策與科技雙輪驅動
仍需跨越的難關。一是治療依從性,部分患者因心理壓力漏服藥物,直接影響病毒抑制效果。二是喂養誤區,個別地區仍存在“母乳喂養不可替代”的觀念,可能導致阻斷失敗。三是社會歧視,偏見可能讓感染者隱瞞病情,錯過最佳干預時機。
照亮前路的曙光。一是政策托底,我國為艾滋病孕婦免費提供抗病毒藥物、嬰兒奶粉補助及定期檢測服務。例如,杭錦后旗通過多部門協作,實現孕期“艾梅乙”檢測率95%以上,感染孕產婦隨訪率100%。二是技術突破,新一代藥物副作用更小,個性化方案更精準。北京佑安醫院孫麗君團隊的研究被國際權威指南引用,證實“病毒載量檢測不到即可安全生育”,為全球單陽家庭提供科學依據。三是社會包容,隨著科普深入,歧視逐漸減少。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通過病友互助小組,幫助感染者重建信心,治療依從性提升30%。
四、給艾滋病媽媽的貼心指南
一是盡早規劃。懷孕前咨詢感染科醫生,制定個性化備孕方案。二是嚴格用藥。孕期需每天定時服藥,病毒載量檢測是判斷療效的“金標準”。三是尋求支持。加入病友互助小組,家人的陪伴與理解能顯著提升治療信心。四是科學喂養。人工喂養并非“剝奪母愛”,讓寶寶健康長大,才是最長情的守護。
結語:艾滋病母嬰阻斷不是神話,而是醫學進步寫下的真實答案。每一位媽媽都值得被溫柔對待,每一個新生命都有權利健康降臨。正如龐俊主任所說:“母嬰阻斷的成功,為1000多個家庭帶來福音。” 如果您或身邊人正面臨這樣的困境,請相信科學的力量——及時就醫、規范干預,健康寶寶就在不遠處等您。
(黔江中心醫院產科醫生、農工黨黨員 白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