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克瓊(右)入戶走訪
清晨,山間薄霧尚未散盡,王克瓊的身影已出現在馮家街道柏臘村蜿蜒的村道上。多年來,作為黔江區馮家街道柏臘村的綜合服務專干,這條通往散居在溝壑山梁間的鄉親們家中的路,她已記不清走了多少遍。每一步丈量,都是她對“服務群眾零距離”的無聲承諾。
“移動窗口”解民憂
細微之處見真情
柏臘村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王克瓊深知,坐在辦公室里等群眾上門,無法真正解決他們的急難愁盼。于是,“移動的便民服務站”成了她工作的常態。她主動下沉,用腳步縮短服務距離。村民辦證、繳費、咨詢政策,她隨叫隨到,耐心講解、細致代辦。
“周叔,早上好,我給您驗證來了,您最近身體怎么樣?”王克瓊一邊笑著打招呼,一邊扶著老人慢慢起身。老人周昌瓞今年69歲,雙腿殘疾,子女又常年在外,往年的資格認證總讓他犯愁,自從社區推出上門服務后,這份難題便迎刃而解。
王克瓊先幫老人扶到光線充足的地方,在手機上打開認證APP,輕聲說:“叔,您看著手機屏幕里的圓圈,跟著提示眨眨眼、張張嘴就好?!崩先擞行┚兄數卣兆觯?屏幕上跳出“認證成功”的提示時,我輕聲地說:“叔,認證成功了?!敝懿牭侥樕下冻鲂θ荩骸艾F在驗證真是方便,我這腳走路不得行,你還專門過來給我驗證,太貼心了?!?/p>
類似為老人代購生活物資、為行動不便者上門收取醫保材料、為留守兒童家庭送去學習用品等“小事”,在王克瓊的工作日志里比比皆是。她常說:“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們多跑腿,群眾就能少操心。”這樸實的語言背后,是她日復一日、風雨無阻地奔波,將黨和政府的關懷,化作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溫暖了山鄉百姓的心。
政策春風送萬家
黨群連心架橋梁
作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執行者,王克瓊深知準確傳達的重要性。她不僅是政策的“宣傳員”,更是群眾的“翻譯官”。面對晦澀的政策條文,她總能結合村情實際和村民需求,用最接地氣的“土話”掰開揉碎講清楚。無論是關乎生計的產業扶持、就業培訓信息,還是關系切身利益的養老、醫療、低保政策,她都爛熟于心,確保惠民春風吹進千家萬戶。她積極參與村務管理,在低保評議、危房改造、產業項目落地等涉及群眾利益的關鍵環節,堅持原則、公正透明,耐心細致做好解釋溝通工作,架起了黨群干群之間的“連心橋”。
初心如磐擔使命
平凡崗位綻芳華
在當地村民劉昌育家中,這樣一段對話在山間響起。
“劉叔您好,今天過來是想和您聊聊復耕地的事兒,咱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有啥話咱敞開說,您別不好意思,你看現在提倡耕地保護,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抓好糧食安全。”王克瓊說,您看就這塊,以前應該都是能種出好莊稼,現在卻荒著長草,看著真讓人心疼。我知道您可能有自己的難處,但復耕出來統一流轉給需要土地的人種植,讓他付租金給你們。
最后在王克瓊細心勸導下,劉昌育高高興興同意復耕他家那塊地了,還說:“沒想到現在的政策還好,我們老了種不了荒起的地,還復耕出來,流轉出去讓我們也增加了一份收入,太感謝你們了”。
王克瓊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有的只是日復一日地堅守與付出。她扎根在柏臘這片土地上,將服務群眾的宗旨融入日常工作的點點滴滴。她以女性特有的堅韌與柔情,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換取民心。村民們一句句真誠的“謝謝”,一張張滿意的笑臉,是對她工作最好的肯定。
談及未來,王克瓊目光堅定:“服務鄉親是我的本分。只要大家需要,我會一直在這里,當好這個‘服務員’?!?這份樸素而熾熱的初心,如同山間清泉,滋潤著柏臘村的每一寸土地,也映照出一名基層服務專干扎根鄉土、情系百姓的赤子情懷。在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上,王克瓊的腳步從未停歇,她的身影,已成為柏臘村鄉村振興畫卷中一抹溫暖而亮麗的色彩。
(記者 譚鵬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