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將清理的淤泥提上地面

將清理的泥土裝袋運走

工人將長木梯放下窨井

窨井下的勞作

將清理的淤泥拉上地面

轉戰下一個窨井

用送風機給窨井內送風
一座城市里,活躍著這樣一群人,他們的工作是疏通地下排污管道及化糞池清淤處理,就像一名消化內科醫生清理人體腸道堵塞一樣,確保城市的“消化系統”暢通無阻。這個職業雖然不被大眾所熟知,但他們卻是維持城市正常運轉的“地下工作者”,被稱為城市最美“疏撈工”。
“在城區生活了幾十年,還沒親眼見過城市排污系統是啥樣子。今天看到工人在窨井下面清淤,終于讓我開眼界了。”8月30日,從原黔江卷煙廠大門前路過的一老人,目睹在窨井下面清淤工人的勞作場景時說。
疏撈工不是一般人能勝任的工種,必須得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和臭。
“在井下干一天,跟下煤礦差不多,衣服褲子糊得臟兮兮的,連臉上都是污水的印跡。”在井下清淤的黃小華說,井下的溫度比地面溫度要高出3攝氏度以上,部分窨井下面的水要蓋過膝蓋,井下蚊蟲比較多,下井作業要穿雨褲和長袖。
黃小華是黔江區舟白街道路東社區6組人,一名90后媽媽,她是疏撈工中最年輕的女工。她說:“趁孩子有公婆看管,苦點、累點我都得行。”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工人清淤的主干道下面的窨井,很多窨井的深度在3米以上,4米長的木梯放下窨井沒有剩余。為了方便在井下作業,清淤工人下去后就將梯子拉上來。
走近窨井口,一股刺鼻的臭味撲面而來。窨井下僅容一人彎腰,污水沒過膝蓋,黃小華用薅鋤在井底使力將垃圾物刨到腳邊,用鏟子鏟進清淤桶中掛上鉤繩,年近六旬的龔節坤在地面上雙手攥著安全繩,將一桶桶淤泥拉上地面裝進尼龍袋。
在清淤桶提上來的那一瞬間,污水順著黃小華的安全帽滴落在面部和衣服上面。
“今天這口井算好掏的,上次有口井堵得嚴實,我在下面掏了一個多小時,雙腿都卷得發麻了。”黃小華從井下上來時,一邊用衣角擦拭臉上的汗水一邊說。
“施工前,我們要將窨井蓋敞開20分鐘后,將儀器放入井口測試井下是否有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直到測試安全后,工人才下井作業。如果窨井較深,我們要通風機給井下送風。”施工現場負責人陳七萬介紹,這樣既可以驅逐井下的蚊蟲,還能降低井下的溫度。
當天中午12點,路邊的樹蔭下成了工人們的臨時“食堂”。
傍晚6點,這些疏撈工才從窨井下面爬上來。當看到一口口窨井被疏通,他們的心情也格外舒暢。對于他們來說,這份別人眼中臟、累、臭的工作,不僅為他們為家里帶來收入,還讓整座城市變得潔凈暢通。
(記者 李詩素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