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黔江區石會鎮梅子村一片300畝的樹林里,數萬只土雞正藏身林間,或歇息,或穿梭。
9月初,蒲坤成站在雞場高處,望著自己精心打造的生態養殖王國,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誰能想到,這位“土雞司令”,10多年前還是廣告行業的佼佼者。
創業轉折???
從霓虹燈到林下養雞
時間回到2004年,21歲的蒲坤成經歷了兩次高考失利,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感到迷茫不前。在涪陵安裝霓虹燈的表哥向他伸出援手,邀請他學習一門技術。
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蒲坤成發現霓虹燈安裝市場競爭小、前景好。兩年學成后,他與表哥合伙在黔江開設廣告公司,一干就是8年。
“那些年做霓虹燈的人少,市場很容易占領,確實掙了些錢。”蒲坤成回憶道。然而,隨著廣告行業競爭日益激烈,他意識到必須轉型。
在考察多個項目后,蒲坤成在一次外出拾菌時,發現了石會鎮梅子村2組一片遠離人家的樹林。這片環境優美的林地讓他眼前一亮,最終決定在這里發展林下養雞產業。
2014年,蒲坤成放棄城市的舒適工作,帶著打拼多年的積蓄,回到家鄉石會鎮。他與兩個朋友共同投資38萬元,建起了300畝的生態養雞場,并從廣西購進了3000只優質雞苗。
經驗積累???
從屢屢受挫到養殖專家
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由于缺乏養殖經驗,第一批3000只雞苗就死了300只,還被野生動物咬死了600只,最終只有2100只成功出欄。
“雖然沒掙多少錢,但讓我看到了希望。”蒲坤成沒有氣餒,反而多次拜師學藝,不斷積累養殖經驗。
一段時間下來,他逐漸摸索出一套科學的養殖方法:在林下用鐵網分隔出數塊區域,實行分區域、分批次放養。每批雞售賣后,讓土地休養兩個月再繼續放養。
在飼養方面,他采用玉米、紅薯、洋芋、大白菜等天然飼料,堅持喂養9個月才出欄。這種生態養殖方式雖然周期長,但品質優良。
“以前大家追求吃飽吃好,現代人則追求綠色健康。”蒲坤成準確把握市場脈搏,他的林下土雞因品質優良而備受消費者青睞。
隨著養殖技術日益成熟,蒲坤成開始擴大規模。他在黔江城里開設土雞銷售點,并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每月銷售300只,實現存欄4000只,年出欄10000只。
創新模式???
從單一養殖到多元經營
面對氣候燥熱、氣溫高等挑戰,蒲坤成不斷優化管理方式。他在擴大養殖面積的同時,實行錯峰養殖,有效規避養殖風險。
如今,他的雞場土雞已實現年出欄2萬只,產值近200萬元。雞場選址科學,離村民遠,下方沒有水源,不會造成環境污染。他還在雞場空閑處種植桃樹、李樹等樹木,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
蒲坤成并不滿足于單一的養殖模式。為了開源節流,他還進行了土雞營銷戰略調整,關閉了城里的活雞銷售點,新開了兩家“鬼城麻辣雞”店。
同時,積極擁抱互聯網,在進行線下銷售的同時,借助電商平臺做起了直播帶貨,開拓線上銷售渠道。這種“養殖+加工+餐飲+電商”的多元化經營模式,大大增強了抗風險能力,也穩定了他的收入。
蒲坤成的事業越做越大,但他沒有忘記鄉親們。他分別以260元/畝、300元/畝、100元/畝的價格流轉了田、土、樹林共300畝,涉及村民12戶。他還常年以100元/天的報酬邀請五六名村民在雞場務工,并發展了5戶散戶一起養雞。
梅子村2組的譚家友,有1畝多田流轉給雞場,每個月去雞場工作幾天,就能獲得近千元的收入,改善了家庭經濟狀況。“蒲坤成的雞場,我們好多人都去務過工,我們都支持他。”譚家友感激地說。
蒲坤成建起的不僅是一個養雞場,更是一個共同致富的平臺。
同時,他時常幫村民捎帶從集鎮購買的物品和需要運到村外售賣的農產品,這些小小的舉動,讓他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和支持。
從廣告老板到“土雞司令”,蒲坤成用1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華麗轉身,在綠水青山間闖出了一條生態養殖的致富路,帶領鄉親們共同奔向美好生活。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