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明遠觀看發(fā)掘后的恐龍化石
9月9日,在黔江區(qū)正陽街道小地名“三陽嶺”,79歲的退休鄉(xiāng)村教師龔明遠,用手輕輕地撫摸著夾在砂石中的化石,動作輕柔得像在撫摸新生兒的肌膚。52年前,就是在這塊土地上,他與70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不期而遇,開啟了一段用生命守護“龍”的傳奇。如今,“長生黔江龍”恐龍新屬種命名,標志著7000萬年前的“生命密碼”已激活。52年守望,終于云開見月明。
偶然???
一鋤挖到恐龍化石
“1973年的秋天,我在正陽鄉(xiāng)群眾村耕讀班上完課后回家干活。”回憶起52年前偶然的一幕,龔明遠說就像在昨天。
“咔嚓!”一個清脆的聲音響起。鋤頭碰上了什么硬物?他立即蹲下身子,用手快速撥開泥土,兩塊類似牛骨的灰白色骨骼露在眼前,其中一塊長0.4米。直覺告訴他,這塊既像骨頭又像石頭的物件,肯定不簡單。于是,龔明遠趕緊脫下衣服將其包好,放進背簍帶回了家。
“龔明遠老師挖到了大骨頭……”消息在村里很快傳開。不一會兒,院壩上就圍滿了看熱鬧的村民。“估計是‘土龍骨’,能入藥!”“我看像老黃牛的骨頭……”
在村民的圍觀和議論中,龔明遠小心翼翼地將這兩塊“怪石頭”收藏起來。想起當時在黔江縣文化館工作的二叔龔節(jié)鎏,見識廣,經(jīng)驗豐富,讓他回老家時斟酌一下。
叮囑???
“你要好好保護這些化石”
1974年夏天,龔節(jié)鎏把龔明遠挖到動物骨骼的事情告訴了在四川省地質(zhì)局107地質(zhì)隊工作的地質(zhì)員王長生。“走,你帶路,我們到他家里去看看。”王長生聽到消息后,迫不及待地趕到龔明遠家。
“我至今記得那個特殊的日子。”龔明遠說,王長生蹲在土埂上,拿著動物骨骼翻來覆去地看,很是激動,說這很可能是恐龍化石,但結(jié)論尚需進一步論證。
在王長生的指導下,龔明遠帶著鄰居龔明剛,用鋼釬和鐵錘,又從地里挖出了椎骨、齒骨、股骨以及趾骨化石。一個多月時間,挖出了10塊骨頭化石,其中一塊長1.02米。
為揭開恐龍化石“身份”,王長生正式投入了后續(xù)研究工作,他從挖出的化石中選取標本,送往北京鑒定。臨走前,他特別叮囑龔明遠“你要好好保護這些化石”。這句話,也成了龔明遠半輩子的信念,這一守,便是52載。
很快,王長生的研究工作取得進展,經(jīng)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權(quán)威專家一致鑒定,正式確定黔江恐龍化石為鴨嘴龍科。
同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侯連海受邀來黔江考察化石現(xiàn)場,贈與龔明遠《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一書。得此“寶貝”,龔明遠把書翻得卷了邊,在空白處密密麻麻記滿筆記,從零開始學習如何辨別化石,如何保護化石。
自那以后,龔明遠的家成了“化石倉庫”。
清晨去教書育人,下午回來巡山護“龍”。玻璃罐里裝著的是恐龍牙齒,粗布口袋裹著的是恐龍關節(jié)碎片。妻子見此不太理解:“撿這些石頭有啥用?”他只是笑笑,繼續(xù)往地里跑。周圍鄰居也笑著叫他“護龍人”。
守護???
排除“瞎炮”救化石
2006年10月31日下午,在三陽嶺安置小區(qū)負責現(xiàn)場施工管理的潘華軍,無意間看見運渣土的大卡車里,滾下來一塊拇指般大小的石塊,呈青褐色,與其它石塊顏色明顯不同。潘華軍聽說附近發(fā)現(xiàn)過恐龍化石,立即通知爆破工人停止放炮。
11月1日下午,一位姓龔的挖掘機師傅在挖土石方時,挖掘機鏟斗突然在一顆石頭上刮起了“青煙”。龔師傅擔心毀壞恐龍化石,立即停止了施工。
10分鐘后,得到消息的龔明遠立即趕到現(xiàn)場,就在被挖掘機刮起青煙的地方,他用竹刷輕輕地撥開一層泥土,一段青褐色石頭逐漸呈現(xiàn)在眼前。“這是恐龍化石,絕對沒錯!”龔明遠大聲說。龔明遠立即將此事報告給當時的黔江區(qū)文管所。
發(fā)掘現(xiàn)場,距離1974年首次發(fā)掘恐龍化石樣本只有100多米遠。一條白色的繩子將人群隔離在外,龔明遠和幾個工人一道,用小鐵錘輕輕地敲打著鏨子,不時地用刷子掃去恐龍化石上的泥沙。排成“八”字形的灰白色骨骼化石已顯現(xiàn)得非常清楚,其中一根明顯呈關節(jié)狀,兩頭大,中間小,關節(jié)的凹凸栩栩如生。在現(xiàn)場的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兩根腿骨化石,最長的腿骨達1.6米,粗壯關節(jié)的一端直徑為 0.4米。距離“八”字形化石約1米遠的另一側(cè),還有兩根類似的化石,也非常粗壯。另外,15根肋骨完好無損地展現(xiàn)出來了,施工方主動圈出100余平方米工地保護化石。
為了保護恐龍化石,工地停工18天。龔明遠找來幫手,和文管所工作人員一道,一塊一塊地把化石取出,打好石膏,搬往安全地存放。
“這里有個‘瞎炮’,一旦爆炸就很危險,你們快退出去!”龔明遠說,在恐龍化石發(fā)掘中他發(fā)現(xiàn)了未炸的瞎炮,于是,他催促身邊人快速離開后,自己冒著生命危險成功排出除瞎炮。
龔明遠把未炸的雷管拿在手里對大家說:“正是這個‘瞎炮’,救下了這些恐龍化石。”
在隨后的18天發(fā)掘日子里,龔明遠總是每天晚上巡場四次。后經(jīng)專業(yè)人員鑒定,這批發(fā)掘出的化石屬白堊紀晚期,距今7000萬年以上。
影響???
10位村民捐贈恐龍化石
在重慶市民族博物館里,一枚珍貴的白堊紀恐龍牙化石靜靜地躺在展示柜中。這正是龔明遠52年前發(fā)現(xiàn)化石后再次捐贈的。

龔明遠展示捐贈證書
每當有人問起,龔明遠總是擺擺手:“發(fā)現(xiàn)的化石是屬于國家的,我只是替國家保管了一陣子。”樸素的話語里,藏著半個世紀的承諾。
在自然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塊化石都是時光的饋贈,講述著遠古時代的神秘故事。“長生黔江龍”化石,就是白堊紀時期重慶地區(qū)古地理環(huán)境的珍貴見證。2025年6月5日,黔江區(qū)10位白堊紀恐龍化石收藏者將珍藏的19塊恐龍化石無償捐贈給重慶古生物研究院,為黔江白堊紀恐龍保護、科研、合理利用注入全新活力。捐贈的恐龍化石中,包含了恐龍肋骨、椎盤、肢骨等部分,其中有的化石尺寸較大,紋路清晰,有的表面鈣質(zhì)皮層與內(nèi)部結(jié)晶結(jié)構(gòu)可辨,蘊藏了豐富的科考價值。
龔明遠是此次捐贈人之一,也是這次捐獻“大戶”。他將收藏的4塊恐龍化石全部捐獻出來。在他看來,這樣的捐贈很值得,也非常有意義。
“這些化石是我一直保管至今,現(xiàn)在,我把化石捐獻出來,希望他們能夠得到更好地保護,讓它們發(fā)揮出更大的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黔江白堊紀恐龍化石。”龔明遠激動地告訴記者。
激活???
7000萬年前的“生命密碼”
在龔明遠家的承包地里,一個特別的“玻璃房子”格外醒目。2014年,龔明遠親手為一塊裸露的恐龍脊椎化石搭建了這個“家”,四四方方的玻璃罩下,灰白色的化石靜靜地躺在原生土層中,仿佛仍在沉睡。

龔明遠和村民一起觀看“玻璃房子”里面的尾椎骨化石
“龔老師保護的這些化石碎片,為我們確定化石層位提供了重要依據(jù)。”重慶古生物研究院一位專家在三陽嶺考察時說。這個“玻璃房子”如今成了活教材,每當有人來訪,79歲的龔明遠總會熱情地帶他們來到52年前的那個發(fā)現(xiàn)地點。每次講解,他都像第一次講解那樣記憶猶新。
2025年4月21日上午,黔江恐龍學術價值研討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徐星代表專家組發(fā)布黔江恐龍化石群保護與研究成果。徐星院士及相關古生物、文旅產(chǎn)業(yè)專家實地考察并論證認為,黔江恐龍化石呈現(xiàn)了特有的屬種,代表西南地區(qū)獨特的生物群面貌,有望命名多個新的恐龍屬種,建立新的恐龍動物群,兼具地層學、沉積學、古氣候?qū)W及古地理學等多學科研究潛力,具有區(qū)域和國際對比意義,對探討白堊紀恐龍與環(huán)境協(xié)同演化具有重要價值,達到了世界級地質(zhì)遺跡標準。

中外媒體探秘發(fā)掘現(xiàn)場
2025年7月13日,黔江區(qū)的白堊紀恐龍遺址公園隆重開園。這標志著鄉(xiāng)村教師龔明遠用52年的堅守,激活了7000萬年前“生命密碼”,吸引全國乃至全球的游客前來參觀打卡,共同探索恐龍的奧秘。
(記者 龔節(jié)品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