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雨中穿越森林
武陵山麓,老窖溪畔,石會鎮的清晨被鳥鳴喚醒。9月8日,在黔江國家森林公園的密林深處,護林員老王開始了新一天的巡山工作。他手中的巡山記錄本上,密密麻麻記載著這些年生態環境的變遷。他指著遠處的羽人山石林說:“這些獨特的地質景觀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我們的責任就是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工程,石會鎮近年來完成植樹造林5000余畝,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200公頃。
生態+農業???
綠色發展促增收
盛夏時節,武陵社區的珍珠蘭花茶園里,茶農李大姐正在采摘茶葉。“以前我們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現在才知道這就是最大的本錢。”她家的茶園采用林下種植模式,既保護了生態,又提高了茶葉品質。
石會鎮圍繞打造“中國珍珠蘭花(茶)之鄉”,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和林下經濟。通過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運作,珍珠蘭花茶遠銷全國各地,畝產效益提升30%以上。目前全鎮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基地5000余畝,帶動2000余戶農戶增收。
在黎明社區,蠶桑種植大戶張大哥告訴記者:“我們采用生態種植模式,減少了化肥農藥使用,不僅保護了環境,蠶絲質量也提高了,每斤能多賣20塊錢。”石會鎮建設國家蠶桑生物產業基地,延長蠶桑產業鏈,提高畝桑綜合產值,使傳統農業煥發新的生機。
生態+旅游???
美麗資源變美麗經濟
周末的羽人山石林景區,游客絡繹不絕。來自重慶主城的王先生一家正在拍照留念:“這里空氣好,風景美,從主城開車過來只要3小時,周末來放松一下特別舒服。”
石會鎮依托武陵山、羽人山石林、老窖溪水庫等資源,開發了生態觀光、生態康養等旅游產品。去年接待游客、旅游綜合收入大幅上漲。鎮上發展民宿近百家,其中星級農家樂12家,直接帶動就業500余人。
在莊巴洞生態旅游區,村民陳大爺家的民宿今年預計收入能超過25萬元。“以前兒子媳婦都外出打工,現在都回來幫忙經營民宿,一家團圓了,收入也增加了。”陳大爺笑著說。
生態+文化???
賦能鄉村振興
石會小學的生態講堂上,孩子們正在認真聽講。作為“八一”愛民學校,這里將“兩山”理念融入學生的日常教育。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環保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從小樹立生態保護意識。”
鎮上打造了多個生態文化品牌:依托老窖溪和龍崗溪打造水生態文化長廊;依托武陵山香山寺、真武觀遺址、天子殿,打造3000級武陵天梯全民健身體育文化;依托中元村打造羽人山下“清廉文化”;依托市級擁軍優屬模范單位打造雙擁文化。
在中元村,村民自發組建了環保志愿服務隊,定期清理河道、維護山林。“保護綠水青山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家園”已成為全鎮上下的行動自覺。通過“院壩會”“生態講堂”等形式,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生態+價值???
創新機制促轉化
石會鎮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鎮上引入生態補償、碳匯交易等概念,推動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收益。
珠蘭花科普示范園項目不僅保護了珍稀植物資源,還通過生態旅游、產品深加工等實現經濟價值,帶動周邊500余戶農戶年均增收萬元以上。該項目完全建成后,預計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綜合收入達2000萬元。
鎮上還探索“生態銀行”模式,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鼓勵社會資本發展生態產業,建立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傍晚時分,老窖溪水庫在夕陽下波光粼粼。水庫邊,村民老劉正在收拾釣魚用具:“現在水質好了,魚也多了,經常有游客來釣魚。保護好生態環境,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自己。”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石會鎮用實踐證明了“兩山”理念的科學性和實踐性。今天的石會鎮,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