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化的村道路方便了村民生活

村民現場分紅(資料圖片)

建設中的光伏發電項目

白術基地

生豬養殖場

勃興村占地700平方米的光伏發電項目
“我們勃興村能有今天的發展,是鄉黨委政府和村委會干部的付出,帶領我們百姓致富,我們的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幸福!”這句夸贊的話,是黔江區蓬東鄉勃興村村民李廷周的肺腑之言。作為村子幾十年變化的見證者,72歲的他有道不完的話。
曾經的勃興村,是一個只有5.6平方公里的村子,基礎設施欠缺、產業結構單一,制約著勃興村發展。為改寫這一歷史,近些年,在蓬東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鄉村兩級深入基層了解民情民意、收集可行性建議,找到了治“病”良方。
調整產業結構 拓寬增收路徑
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破解集體經濟薄弱難題,推動產業多元發展,2019年,勃興村立足本村實際,引進生豬養殖項目,區農業農村委股權化改革資金入股100萬元,通過“土地流轉+固定分紅”的模式,讓村民搭上增收列車。2021年,因經營不善,導致該養殖場閑置。為了推動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2024年,該養殖場作為區級重點整改盤活類項目,在區畜牧中心、鄉村兩級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引進新業主、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式將原本閑置的養殖場拉回發展正軌。
據了解,該養殖場存欄達1000頭規模,現存欄能繁母豬900頭,預計年產值400萬元。如今,該項目已順利盤活,全面投產達效。此舉不僅讓勃興村多年的產業難題得到解決,集體經濟的“造血”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的養殖業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環保的雙贏,也開辟了勃興村產業發展、集體增收的新路徑。
近日,走進蓬東鄉勃興村,煥然一新的生豬養殖場映入眼簾。放眼望去,標準化的圈舍坐落在靜謐的山林中,為生豬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未來,勃興村還將在轄區內再建一處生豬養殖場,深挖產業發展潛力,不斷完善產業鏈,為助力鄉村振興、村民持續增收致富、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堅實保障。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為打好集體經濟發展組合拳,今年初,人武部幫扶光伏發電項目落戶勃興村。該項目投資50萬元,占地面積700平方米,設計功率203.06千瓦,投產后預計年產值4萬元。目前,該項目已全面建成,即將驗收投產。同時,勃興村合理利用近2000畝的耕地,因地制宜發展了230畝蠶桑、50畝黃精、150畝青蒿、22畝白術等經濟作物種植共700余畝,全年總產值250余萬元。通過“合作社+農戶”的種植模式,實現產業發展、村民增收雙收。截至2024年底,勃興村集體經濟固定資產(凈值)達到1154萬元。
完善基礎設施 護航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產業要發展,交通必然要發揮先行官作用。近年來,勃興村從基礎設施著手,抓路網建設、低電壓改造等,為村民謀實在福利。
“以前門口這條路是泥巴路,車子來不了,就算自己在家種玉米、養豬,運出去賣錢都很困難。”回想起家門口這條走了20年的泥濘路,李廷周滿是感慨。如今,家門口的路變成了3.5米寬的水泥路,常年干凈暢通,村民們個個喜笑顏開。“以前來這里收割玉米秸稈,車子來不了,全靠人工搬運。現在直接把車開到玉米地旁,省心又省力。”養牛大戶龔艾周笑說。
近兩年來,在蓬東鄉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勃興村錨定發展目標,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三四組近兩年來硬化了近4公里路面,解決了73戶村民出行難問題;低電壓改造,對電網進行升級,有效提高了轄區供電質量和穩定性,為當地鄉村振興添磚加瓦;對石料運輸通道進行修復、揚塵處理等,為村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勃興村蛻變的印記,更是村干部為民服務的寫照。
近年來,勃興村通過壯大村集體經濟、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盤活整改項目、安裝光伏發電、完善公路硬化等基礎設施,以及發展生豬、蠶桑、青蒿等種養殖產業,實現了經濟的多元化發展,百姓分紅增加,村民對村委會的認可度和滿意度大幅提升。
如今的勃興村,漂亮的樓房錯落有致地修建在路旁,與鄉村景色融為一體,一幅業興、景美、人和、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勃興村徐徐展開。
(記者 王安娜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