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徐兵 曾玉龍 楊枝映)“一棵桑樹串起鄉村振興產業鏈、撐起穩定脫貧的富民傘,成為石漠化治理的優勢樹種,今年前三季栽桑養蠶張平單產、產繭、產值同比分別增長11.3%、10.4%、12.2%”。今年來,黔江區林業局深入貫徹國家標準化戰略,落實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部署,重點以“學標、宣標、執標、制標”為主線,錨定優質桑蠶繭生產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將技術標準貫穿國家蠶桑生物產業基地發展,為提升林業新質生產力、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支撐。
錨定標準引領,夯實產業發展根基。黔江立足實際,做實“三品一標”工作,推廣“六化五配套”栽桑養蠶核心技術,推動產業規模與質量雙提升。截至目前,全區桑園面積9.5萬余畝,覆蓋80%鄉鎮;桑園面積、產繭量分別占重慶市總量的17.3%、33.1%,規模穩居全市前列。通過全流程標準化管控,獲“黔江桑蠶繭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繭絲產量連續14年位居重慶市第一,達到中國名牌產品同等質量,長期為國際高端品牌提供原材料,累計銷售額達3000萬美元以上,標準化成效持續顯現,徹底擺脫傳統山地蠶業“低質低效”困境。在基地標準化建設中,聚焦“七大關鍵舉措”推動擴面提質:桑蠶品種優良化,制定品種推廣“一張圖”,實現良種精準布局與統一供應;桑園管理標準化,推廣應用桑園管理領域國家、行業及地方標準20余項; 小蠶共育專業化,升級改造小蠶共育室267個,實現小蠶培育集約化、規范化;大蠶大棚簡易化,優化大棚飼養技術,降低山地種養設施成本;方格簇結繭自動化,全面推廣自動化結繭設備,提升蠶繭勻凈度;消毒防病統一化,建立全流程防疫體系,降低病蟲害風險;基礎設施配套化,推行“桑園七升一降”措施,推動畝桑綜合效益提高40%以上。
聚焦成果轉化,激活產業提質動能。黔江區將標準成果轉化作為產業增效核心抓手,強化“政產學研用”協同。通過與國、市蠶桑產業技術體系、西南大學等深度合作,設立“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黔江研究基地”“重慶市蠶科院黔江分院”,構建“3+3+1”標準服務體系,即3個層級技術支撐、3類市場主體協同、1套機制保障落地,加速山地蠶業科技成果標準化轉化。截至2024年,蠶繭單產、產量、收益同比2020年分別提升16.8%、25.22%、41.17%,生絲等級穩定在5A6A高端水平;創新推出全國首個“桑蠶鮮級繭目標收益價格保險”模式并在多地推廣,2019年以來蠶繭收購價格累計提高47%,有效保障蠶農收益,穩定產業發展預期。
推動三產融合,延伸產業價值鏈條。黔江區以標準鏈條化推動蠶桑一二三產深度融合,集成創新山地蠶業高質量發展模式,在生產端,實現蠶桑生產“省力化、設施設備智能化、管理智慧化”,打造小蠶共育工廠、智能養蠶車間;在資源端,拓展桑蠶生物資源多元化利用,開發全桑枝食用菌、桑黃、桑葉茶、桑葉面等產品,推動“桑+”產業融合;在企業端,培育形成23家全產業鏈企業,其中高新技術企業5家、科技型企業5家,專精特新企業3家,1家國家級龍頭企業,推動繭絲綢和蠶桑生物兩大產業集群發展。
強化品牌賦能,提升產業競爭優勢。依托標準化建設,黔江區蠶桑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先后獲評“國家蠶桑生物產業基地”“黔江桑蠶繭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中國蠶桑之鄉”,獲批“桑蠶繭國家地理標志”,并獲“黔江蠶桑巴渝氣候好產品”稱號。目前,全區桑樹種植基地、蠶繭、蠶絲均通過有機產品認證,蠶絲產品獲得歐盟全球紡織品標準認證,成功打開高端市場通道。
健全標準體系,總結推廣實踐經驗。持續完善蠶桑產業標準體系,先后制定《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黔江桑蠶繭 強制性技術規范》《蠶繭價格保險指數》《全桑枝食用菌栽培技術規程》(DB50/T1575-2024),立項《地理標志產品 黔江桑蠶繭》《桑黃人工栽培技術規程》等重慶市地標,《全桑枝食(藥)用菌栽培技術規程》中國蠶學會團標等關鍵技術規范,指導企業制定標準15項;創新的蠶繭收益保險模式被重慶市政府辦公廳簡報專題登載,相關案例入選重慶市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訓教材,并獲評市農業農村委“十佳典型案例”,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網等主流媒體多次報道其創新實踐。
當前,黔江正加快編制系列新標準,持續深化標準宣貫與應用。下一步,該區將繼續以標準化引領蠶桑產業升級,全力打造山區林業現代化“可復制、可推廣”的黔江樣板,為全國石漠化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經驗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