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理前

處理現場

清理現場

指揮中心

指揮中心大屏

智治平臺處理截圖
一棵嚴重傾斜、根系裸露的泡桐樹,斜插在黔江區城東街道光明隧道通往狀元府的道路旁。樹下停滿車輛,頭頂是電線,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若在以往,這樣一棵樹的命運,很可能要經歷網格員報備、街道去函、多方協調、部門審批、現場勘查、最終施工的漫長流程。“沒五天走不完。”街道一位老同志說。
而這一次,從發現到清除,只用了24小時。
其背后的推動力,來自“基層智治平臺”和它所帶來的“三級貫通”機制——網格員、街道、區級部門之間,實現數據直達、責任到人、流程閉環。
“樹要倒了!”???
網格員的第一道哨聲
8月13日上午11點41分,城東街道官壩社區網格員石驕華在日常巡查中停下腳步。
她面前的泡桐樹傾斜超過30度,根部土壤明顯松動。“一旦下雨刮風,樹一倒,車、人、電線都跑不掉。”
她沒有打電話、跑社區,而是直接打開手機上的“基層智治平臺”應用,拍照、描述、定位、提交——一鍵上報。
“就像給街道裝了一雙‘云眼睛’。”石驕華說。
街道“大腦”精準派單???
傳統流程被打破了
幾乎同時,城東街道基層治理指揮中心大屏彈出了這條信息。
值班人員迅速定位事發地屬于“城投集團已征用地范圍”,直接通過平臺將任務派至區國資委——再由國資委指派城投集團處置。
“以前是要我們一個個打電話找對接人,現在系統直接推送至責任單位。”指揮室負責人說。
流程從“人跑”變成“數據跑”,從“層層傳達”變為“點對點直達”。
24小時???
一棵樹的“數字生命軌跡”
13日11:41:網格員上報。
13日12:10:街道研判并轉派至區國資委。
13日14:30:城投集團下屬博通公司技術人員現場勘查。
14日清晨:作業隊伍入場設置警戒、分段切割。
14日11:44:平臺收到反饋:“排危完成”。
從發現到解決,展現了基層智治平臺“網格—街道—區級部門”三級貫通機制的高效運作。整個過程在系統中實時留痕、圖文并茂。責任單位、處理進度、完成效果,全部透明可溯。
從“樹”到“數”???
基層治理的本質是響應效率
這已不是個例。
自今年6月以來,城東街道通過該平臺累計處理46件民生事項,平均處理時間從原來的3-5天壓縮至1-2天。
高效運轉的智治平臺背后,是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持續的能力建設。城東街道成立基層智治平臺領導小組,明確專人統籌推進數字重慶建設在基層的落地實施。通過開展“141”基層智治體系專題學習、業務培訓及應急演練7場次,并組織前往優秀單位參觀學習2次,街道不斷夯實平臺的運作基礎和人員的專業素養。
“本質是治理模式的轉變。”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前是靠人跑腿、靠臉熟、靠電話催——現在靠系統派單、靠數據說話、靠機制閉環。”
“昨天看樹要倒,今天就已經鋸走了!”附近居民感嘆。
他們不一定知道背后是哪個平臺、哪級系統,但他們看得見改變:樹沒了,路通了,心踏實了。
而這,或許才是數字治理最真實的回響。
(記者 黃英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