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涌洞鎮,層層梯田如金色波浪,從山腳鋪展至云間。稻穗低垂,米香四溢。
這片因“貢米”聞名的土地,曾受限于勞動力外流、耕地零散、傳統種植模式等因素,稻米產業遭遇發展瓶頸。如今,通過黨建引領、科技賦能和三產融合,百年貢米重煥生機,成為強村富民的重要支柱。
面對“巴掌田”“望天田”等難題,涌洞鎮以河壩村為試點,整合零散地塊,完善基礎設施,將荒蕪之地變為連片良田。目前,該村450畝貢米基地年產優質米達28萬斤,產值突破180萬元,村集體經濟實現大幅增長。村民通過科學種植,不僅米價提升,收入也穩步增加,走出傳統農業困境。
在重慶市第六批專家服務團(張穎韜團隊)的助力下,涌洞鎮開展香稻品種篩選與示范種植,推廣增密栽培、綠色防控、有機施肥等新技術,使畝產從原來的400公斤提升至598公斤。專家團隊扎根田間,“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輻射帶動3個村1500畝貢米種植,讓“土疙瘩”變成“金元寶”。
涌洞鎮積極構建“貢米+生態+文化”產業鏈,推動農業“接二連三”。線上借助電商和幫扶平臺,貢米暢銷“云端”;線下推廣“稻魚共生”“稻油輪作”等“稻+”模式,提升畝產效益,打造四季農業景觀。同時,結合當地魚化石資源,推出研學旅游路線,帶動農家樂、民宿發展,實現“以米促旅、以旅興農”。
從“靠天吃飯”到“科技種田”,從“單一種植”到“融合發展”,涌洞鎮實現了傳統農業的華麗轉身。百年貢米,正以嶄新姿態,香飄萬里,走出深山、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重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