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脈的褶皺深處,清溪為弦、古木為筆,譜寫了一首跨越三百年的立體生活史詩。這里青山作屏、清泉為帶,89戶人家炊煙相聞,39棟吊腳樓依山而立——這里是酉陽自治縣木葉鄉干田村浪古溪寨,一個被時光溫柔封存,又被時代精心喚醒的土家明珠。
近日,從酉陽縣城向北行駛75公里,當瀝青路變成青石板,當喧囂化作鳥鳴,便來到了這個深山中的土家古寨。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過百年紫薇樹的枝葉,在青瓦上碎成金色的光斑,整個寨子便在溪水的吟唱中緩緩蘇醒。站在寨口望去,飛檐翹角的土家吊腳樓錯落有致地鑲嵌在青山綠水間,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長卷。

云霧下的浪古溪
山水清音???
與自然共生的建筑詩學
清晨的陽光穿過百年紫薇樹的枝葉,在青瓦上碎成金斑。溪水吟唱中,吊腳樓的飛檐翹角在云霧間若隱若現,仿佛整座寨子懸浮于云端。
浪古溪的選址堪稱人與自然對話的典范:東倚圓梁山脈,西接原始森林大板營,南臨細沙水庫深潭,北攘川湖大界。在這片森林覆蓋率高達72%的天然氧吧里,土家先民以“不劈山、不填壑”的智慧,讓建筑如同從山地自然生長——榫卯穿斗的木質結構,亮三間、撮箕口等不同制式,無不體現著“天人合一”的哲思。
“先人把房屋建在坡上,把平地留給子孫耕種。”干田村支書張崇敏站在古樹下說道。這一跨越三百年的遠見,如今在酉陽自治縣住建委與木葉鄉政府的共同守護下煥發新生。通過實施傳統村落保護修繕工程,他們以“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吊腳樓群,完善排水系統和消防設施,讓古建筑在現代社會中延續生命。
寨東北2000米處的合作溫泉更見證著自然與人文的交融。含硫硒的泉水從形如獅口的巖洞中涌出,鐘乳石如飛龍攀壁。如今這里已建成5個溫泉浴池,成為浪古溪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資源——而這正是木葉鄉政府依托自然稟賦,推動生態旅游的生動實踐。
文明交響???
多民族血脈融合的非遺活態長廊
浪古溪的故事始于乾隆元年。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先祖李天信、李天壽從湖南沅陵西行至此,見古木參天、溪流潺潺,便在此開疆拓土。三百年間,李氏繁衍14代,更接納楊姓、董姓等多姓氏族,形成了武陵山中獨特的文化融合景象。
這種開放包容的精神,使浪古溪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博物館。土家擺手舞剛柔并濟,木葉情歌悠遠婉轉,薅草鑼鼓熱鬧歡快——這些珍貴的文化記憶在酉陽自治縣住建委與木葉鄉政府的共同推動下得到系統性保護。通過建立非遺物質文化傳承人補助機制,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修建文化傳習所等措施,讓古老藝術形式在現代社會重煥生機。
尤為難得的是,這里至今保留著一年三度的特殊年節習俗。七月初一、臘月二十八、正月初三,這些記錄著先輩抗敵衛寨英勇往事的日子,已成為全寨人共同的精神儀式。無論走多遠,浪古溪人都會在這一天歸來,在祭祖儀式中重溫家族記憶,在團圓飯里品嘗血脈情深。
時光印記???
古村落保護中的現代智慧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號角中,浪古溪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作為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干田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既保持著傳統的溫度,又閃爍著現代的光澤。
酉陽自治縣住建委創新推行“傳統村落+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在保持古寨原真性的前提下,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建設生態停車場、觀光步道和民俗展示館。木葉鄉政府則著力培育本土導游隊伍,開發溫泉養生、農事體驗等特色項目,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當最后一縷夕陽掠過“遵州正堂王示碑”的刻字,我們忽然明白:浪古溪最美的不是山水,也不是建筑,而是那穿越三百年依然鮮活的人間煙火,是那融入血脈、代代相傳的生命長歌。在酉陽自治縣住建委與木葉鄉政府的共同守護下,這座古寨正如武陵山中的一泓清泉,既映照著歷史的月光,又蕩漾著時代的漣漪,繼續書寫著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和諧共生的永恒詩篇。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