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代表調研黃楊大道拆遷現場
本報訊(記者 姚華順 文/圖)近日,秀山自治縣中和街道人大工委以“民生實事推進進行時”為主題,開展了一場生動的實踐活動。當天,街道17名縣人大代表與40名議事代表,先后來到黃楊大道征地拆遷現場、渝秀安置小區維修加固工程點及陽光大院小區,通過“實地調研+專題會議”的形式,為民生工程“把脈問診”,推動基層民主落地生根。
清晨的黃楊大道南段拆遷現場,代表們仔細查看拆遷進度公示牌。該項目自2025年2月啟動以來,已完成40戶中的32戶簽約工作,涉及拆遷面積1.2萬平方米,道路拓寬至雙向六車道的規劃正逐步落地。代表們詳細詢問剩余未簽約戶的訴求,叮囑工作組延續前期“上門入戶講政策”的做法,確保這一打通交通瓶頸的關鍵工程順利推進。
在渝秀安置小區,代表們逐層檢查15-19棟房屋的維修加固質量。該工程自2024年3月啟動方案論證,通過引入重慶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業方案,重點提升房屋抗震能力與居住舒適度。“墻面裂縫修補是否達標?”“防水工程質保期有多久?” 代表們的提問直擊居民最關心的質量問題,施工方逐一記錄,并現場承諾將建立售后反饋機制。
陽光大院小區的物業管理調研,呈現出鮮明的現代化治理亮點。代表們現場觀摩了電動自行車進電梯智能阻止系統、消防通道違停監測預警系統的運行情況,對小區推行的 “三亮三即時”物業服務標準給予肯定。針對業主反映的綠化維護問題,代表們建議物業協會參照該小區的履約評估機制,建立全縣統一的物業服務評分體系。
此次調研共梳理出三大類12項具體問題,為當天下午召開的議事會議提供了扎實的討論基礎。代表們表示,實地走訪讓提出的建議更具針對性,有效避免了 “紙上談兵”。
下午召開的中和街道第一屆議事代表會議第四次會議上,前期調研收集的問題成為核心討論焦點。
在意見建議征集環節,代表們結合上午的調研見聞,共提出36條建議。在民生改善方面,既有 “加快黃楊大道臨時公交站點設置” 的具體訴求,也有 “建立小區維修基金動態調整機制” 的制度性建議;社區治理領域,“推廣陽光大院智能安防經驗”與“培育社區社會組織” 成為熱議話題;基礎設施建設類建議則聚焦斷頭路打通、停車位增設等民生需求。這些建議將與調研發現的問題形成對應臺賬,明確責任人和辦理時限。
會議還組織開展了縣人大代表述職測評工作,通過“履職清單公示+代表互評+群眾評議”的方式,進一步壓實代表履職責任,有效解決了街道無本級人大的監督短板。
縣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現場對中和街道的實踐創新給予肯定:“從拆遷現場的耐心溝通,到議事桌上的熱烈討論,全過程體現了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針對下一步工作,要持續完善 ‘調研-議事-落實-反饋’閉環機制,讓議事代表真正成為連接群眾與政府的‘連心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