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嵐翔推著父親在小區散步
自癱瘓12年的母親去世后,張嵐翔又接著照料因病癱瘓的父親,平常還要掙錢養家。即使家庭重擔在肩,他還加入到黔江藍天救援隊,成為一名骨干志愿者,多次參加野外撲救山火、下河救人和尋找走失老人等救援行動。這些年,他用雙肩扛起的是家庭責任與社會責任,成為鄰里口中的“大孝子”、隊友眼中的“排頭兵”。
23年孝親路???
用堅守溫暖歲月
“嵐翔是個大孝子,對爹媽的照料那是沒得話說。”日前,記者走進黔江區正陽街道上郡新都小區,提起張嵐翔這個年輕人,鄰居王阿姨伸出大拇指稱贊。
張嵐翔是濯水鎮雙龍村人,2002年,他母親因病導致全身癱瘓,生活不能自理。當時張嵐翔還在讀初三,父親要掙錢養家,在母親病重住院時,他只好請假照顧母親。
“為了早點出來掙錢,我選擇了讀職高,學習修車技術。”張嵐翔說,畢業后他回到黔江在城區一家汽車修理廠打工。
為了方便照顧母親,張嵐翔在2013年將老家宅基地復墾的錢,購買了一套黔江新城區上郡新都的商品房,裝修后將父母接進城里居住。
“母親吃飯、穿衣、洗澡、翻身,樣樣都得人伺候。”張嵐翔回憶,白天由父親照料,晚上他每隔2小時就幫母親翻一次身防止生褥瘡,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為了讓母親吃得有營養,他在網上搜索學做易消化的營養餐;怕母親長期臥床無聊,他在休假時就用輪椅推著母親在小區曬太陽,給母親講鄰里趣事。
這一照顧就是12年。2014年,母親離世,沒等他從喪母之痛中緩過神來,父親又因患嚴重風濕病,雙腳站立不起、癱瘓在床。2022年,他父親雙手出現發抖癥狀,穿衣吃飯都要靠人幫忙。
為了兼顧照顧父親和掙錢養家,張嵐翔每天清晨5點起床抱著父親上廁所、給父親洗漱和喂飯,中午趕回家給父親翻身、換尿不濕,晚上幫父親按摩,妻子王翔則承擔父親的中飯、晚飯、清洗衣物和打理日常的家務活。
“雖然身體很累,但是每次看到父親能吃下飯、能睡好覺,我就覺得值。”張嵐翔說,照顧父母是本分,再難也得扛下去。
3年救援服務???
用行動詮釋擔當
“我是2022年7月加入到藍天救援隊的,最初是因為一起上班的同事在修車時不慎觸電,關掉電源同事才得以獲救。”張嵐翔說,他加入藍天救援隊,可以多學些急救知識,在家里能派上用場,在外面也能幫助到別人。

張嵐翔(中)救援落水者(資料圖片)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志愿者,張嵐翔必須參加多方面的應急救援訓練,如繩索救援、水域搜救、山火撲滅、野外導航等技能都需要反復練習。
“不具備這些應急救援的知識和能力,技能練得不扎實,不但救不了別人,反而連自己的生命都難保。”張嵐翔說,救援僅憑自己年輕有一身力氣是不行的,他再忙也要擠出時間參加訓練,不能在救援時出現半點差池。為此,他很快從一名“新手”成長為隊里的骨干,每次救援都沖在最前面。
2022年9月7日,小南海鎮荊竹村突發山火,火勢借著風力迅速蔓延,威脅到附近村莊。接到救援指令時,張嵐翔剛給父親喂完中飯。他安頓好父親,抓起救援裝備就沖出家門,驅車1個多小時趕到火場。
“當時火借風勢,火苗躥得有幾米高,熱浪烤得人睜不開眼。”張嵐翔回憶,他和隊友們手持滅火設備,沿著火線開辟隔離帶,連續奮戰5個多小時,終于將大火撲滅。當他滿身煙灰、疲憊不堪地回到家時,父親正坐在輪椅上望著門口,看到他回來,老人顫抖著伸出手,眼里滿是心疼。
那一年,張嵐翔在2個月時間里先后5次參加山火撲救。3年來,張嵐翔參與野外山火撲救12次、水域救援8次、尋找走失人員10次,累計志愿服務時長超過1200小時,被隊友們親切地稱為“排頭兵”。

張嵐翔(左一)與隊友清理淤泥(資料圖片)
“只要接到指令,他是第一個報名、第一個到場的。”黔江藍天救援隊隊長張應軼說,張嵐翔身上那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勁,感染了隊里每一名隊員。
孝心映初心???
讓愛與善雙向奔赴
在張嵐翔的手機相冊里,保存得最多的是他照料父母日常的飲食起居,以及推著輪椅上的父親在陽光下微笑;穿著志愿者服裝在救火、救人、打撈的場景。這些照片,定格了他日常生活中的多個角色。
有人曾問張嵐翔,要照顧父親又要掙錢養家,還要參加志愿服務,到底累不累?張嵐翔總是笑著說:“累是真累,但心里踏實。照顧父親是盡孝,參加救援是行善,都是該做的事。”在他看來,孝老愛親和志愿服務其實是相通的,都需要愛心、耐心和責任心。照顧父親讓他更懂得生命的可貴,而救援經歷讓他更明白“多行善事不圖有無福報”的意義。
除了照料癱瘓的父母和參加應急救援活動,張嵐翔還是一個無償獻血的愛心人士,他從2022年7月開始獻血,每年獻血2次,至今累計獻血2400毫升。
“只要是涉及公益事業,我都會參與,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重拾生命的信心,自己也能得到欣慰和快樂!”張嵐翔說。
如今,張嵐翔孝老愛親的事跡,在小區的居民和隊友們漸漸傳開,越來越多的人被他的堅守和擔當所感動,都以他為“孝老愛親、樂于奉獻”的典范。
夕陽西下,張嵐翔推著父親在小區散步,老人的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容。這平凡而溫暖的畫面,正是張嵐翔用孝心與擔當書寫的人生答卷,20多年用行動詮釋“孝”的內涵,用大愛擔起家庭與社會的責任!
(記者 李詩素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