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惠方
一直以來,我都不怎么喜歡黔江的各種繁文縟節,哪怕來這里十多年了。耳濡目染的熏陶,除了必要的敬畏,其他一律視為封建。直到最近的一幕幕感人場景,觸動著內心,改變了我的一些看法。
幺爺爺的突然與世長辭,讓人猝不及防。他和幺奶奶相依為命,不幸的是一生無兒無女。慶幸的是,他一生與人為善,待宗親晚輩視如己出。他的離開,分水村鄰里鄉親奔走相告,自發組織連夜趕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人出人。短短十幾小時,風風光光,熱熱鬧鬧,組織有序,有條不紊,將老人家在世最后一程體體面面地辦理妥當。德高望重的長輩們統一指揮,臨危不亂,勤勞純樸的青壯年做事配合默契十足,我們臨時加入者虛心請教學習。晚間聽到外村德重長者點評:“分水村今日所發生的一切,以后一定是一段佳話。”
在我記憶中,武隆的傳統習俗“失傳”很久很久了。曾經還開玩笑說黔江落后,就這些傳統就是“封建倒退”二十年。自己卻沒想到,昨天回武隆參與祖祖的立碑儀式,外公們,舅舅們,小姨們,弟弟妹妹們,全都到齊了,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把事情圓滿辦好。當大家得知我和孩子要連夜返黔時,親人們都說我辛苦了,媽媽卻說:“尊老敬祖都是子孫后代應該的,傳承中國美德。”
突然,就那么一瞬間,我眼淚止不住。等忙完這段時間,我也必須得要回家去修理父親的墳墓。這對母親而言,是一塊心病,我得讓她安心。
兩天的舟車勞頓,其實精神并不疲憊,而是感受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大力量。這也讓我看到中華傳統文化為什么要有人去繼承,代代相傳的原因。這應該是人要到了一定年紀經歷一定事情后的沉穩與成熟。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拼搏向上正能量,這份原生家庭帶來的家風傳承,就是永遠刻在骨子里流淌的血液。而恰恰,又回歸到了黔江這一個重視傳統風俗的土家之地。
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自省,無論何時,接力棒該接的時候,要接得住,接得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