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同事講解學科知識

開展針灸治療
閱讀提要:
銀針解病痛,藥香暖人心。在黔江區婦幼保健院,1992年出生的中醫科主任許淑蘋,是一名碩士畢業生、共產黨員。她用3年多的光陰帶領團隊從零起步,將原本冷清的中醫診室,發展為守護婦幼健康的中醫特色診療區。她以創新謀突破、以“治未病”護民生,讓中醫智慧成為婦幼健康的堅實后盾。
信任???
在危急時鑄就
今年6月底的一個雨夜,凌晨1點,許淑蘋接到急診電話:3歲患兒高燒39.8℃,退燒藥無效,家長急得崩潰。她冒雨趕去醫院,見孩子蜷縮在母親懷里,小臉通紅、精神萎靡,母親眼眶泛紅:“藥吃了、物理降溫試了,溫度就是不降……”許淑蘋一邊安撫,一邊快速檢查,判斷為外感風寒入里化熱,當即開方。她親自去藥房核對藥材,守著煎藥,再教家長喂服。20分鐘后體溫降至37.9℃。
孩子母親緊握她的手:“還以為要去重慶大醫院,沒想到中醫科這么快見效!”這份信任,不僅來源于身邊的緊急求助,也來自遠方真摯而持久的感激。
就在今年8月初,一個從廣州寄來的包裹送到了中醫科主任辦公室,打開一看,是一面鮮紅的錦旗,上面金黃的大字格外醒目:“醫術精湛高超,服務熱情周到。”原來,廣州的冉女士因腸胃紊亂導致失眠多年,在黔江出差期間,多天未睡一個好覺。經朋友介紹,許淑蘋用“針刀+中藥+針灸”為其治療后,冉女士終于睡了好覺。這份跨越千山萬水的謝意,成為了醫患良好關系的最佳見證。
科室???
從零開始破局
接手中醫科初期,許淑蘋主任面臨的是“三缺”困境——缺設備、缺病源、缺信任。但許淑蘋堅信:“中醫關鍵是要找到與現代醫療的契合點。”
她帶領團隊梳理出“突出特色、專科突破、全周期服務”的發展路徑:門診上,針對兒童常見的發熱、咳嗽,她提出“中藥+小兒推拿”組合療法;針對孕產婦,她創新“中藥內服+撳針調理”模式,將妊娠嘔吐、妊娠身癢等“孕期麻煩”變成中醫優勢病種;住院部里,她推動中醫會診覆蓋婦科、產科、兒科,制定《盆腔炎中醫診療規范》《兒童腸系膜淋巴結中醫診療方案》等30余種中醫優勢病種,讓中醫藥全程參與婦幼保健。
2022年8月,中醫科住院病區正式開診。20張床位、11名醫護人員,她帶著團隊從“一張中藥方、一根銀針”干起:為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定制“針灸+中藥熏洗”方案,為失眠產婦開展“耳穴壓豆+睡眠物理治療”,為慢支炎兒童推出“中藥霧化+小兒推拿”……不到一年,病區床位使用率從30%提升至95%,患者滿意度連續6個季度達100%。
傳承???
守護婦幼健康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她帶領團隊跳出“看病”思維,將服務關口前移:她研發“健脾益氣足浴包”,在社區開展中醫義診,教家長用“摩腹、捏脊”調理孩子脾胃;看到產后媽媽為身材焦慮,她推出“中藥藥浴+形體恢復”套餐……這些“接地氣”的創新,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
2024年,科室新增睡眠門診、皮膚保健門診,開設中藥霧化、穴位注射等80余項新技術,中藥飲片品種擴至400余種,年門診量直線上升。
從“門可羅雀”到“孕媽打卡地”,從“中藥難以下咽”到“藥香暖人心”,許淑蘋用一根銀針、半盞藥湯,寫就了中醫守護婦幼健康的溫暖注腳。正如她在日記里寫:“醫生的職責,不僅是消除病痛,更是讓患者在治療中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當他們說‘下次還找你’,就是對中醫最好的傳承。”
(記者 徐朝政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