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橋渡“鴻溝” 微光暖桑榆
近日,黔江區舟白街道武陵山社區活動室里,社會工作者蒲光東的指尖在12份檔案上輕輕劃過,最終停在了那個被紅筆圈出的名字上。
“我這腿動不得,是個廢人了!聽說不認證,養老錢都沒得了……”張奶奶顫抖的聲音里滿是絕望。在黔江區武陵山社區,社區工作者蒲光東用細致入微的服務,為像張奶奶這樣的獨居老人搭建起跨越數字鴻溝的連心橋。他的日常,是千千萬萬社區工作者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真實縮影。
紅圈名字背后的數字鴻溝
一個午后,蟬鳴如沸,武陵山社區活動室人聲喧雜,蒲光東的目光卻緊緊鎖定在張奶奶的檔案上。
張奶奶是社區12位未完成社保認證的獨居老人之一,腿腳不便、子女遠行,那小小一方手機屏幕,在78歲的張奶奶面前成了一道無從跨越的深淵。
“愁事上的搭把手,就是破冰的第一塊基石。”蒲光東在社區微信群發出“社保助老”招募令后,8名大學生志愿者如星火般聚攏。
“老人家耳背眼也花,咱們的語速要緩一些,聲音要洪亮一些,操作步驟要寫成斗大的字。”培訓時,蒲光東字字懇切。這細微處的體貼,成為融化數字堅冰的第一道暖流。
三天叩響門扉后的破冰之旅
發出招募令的三天后,蒲光東帶著志愿者李婷叩響了張奶奶的家門。
他和李婷用最慢的語速、最響的聲音、最大的字體,一步步點亮那方小小的屏幕。三顆心在微光前無聲貼近,時間在耐心指導中緩緩流淌。
“認證成功!”當這四個字終于跳出屏幕時,張奶奶猛地抓住蒲光東的胳膊,一個久違的、如釋重負的笑容在老人臉上緩緩綻放:“成了!真成了!”
蒲光東知道,這座數字橋梁雖窄,但第一塊堅實的橋板,已穩穩落在老人心坎上。蒲光東說,自己最大的成就感,來自“被需要”而非“被感謝”。社會工作的價值很少是“拯救式”的高光時刻,更多是藏在細節里:可能是幫困境家庭申請到補貼后,家長眼里重新亮起的光;可能是陪伴抑郁青少年走出房間,第一次主動說“今天想出門走走”。這種“看到對方重新擁有生活主動權”的瞬間,比任何贊美都更有力量。
從社保認證到端午粽香的連心橋
蒲光東搭建的橋梁,不僅連接著老人與數字世界,更連接著人與人之間的心靈。
端午前夕,這座橋將環衛工人張師傅和其他社區居民接引至社區活動室。糯米飄香,粽葉青翠,志愿者手把手教五十歲的張師傅折葉、填米、裹緊。
“您瞧,這樣折成小斗……放米,再擱顆甜棗……”生疏的動作在滿室笑聲中逐漸流暢。大學生小李的快板清脆響起,逗得眾人前仰后合。
張師傅咬一口滾燙的粽子,燙得直哈氣,臉上卻笑開了花:“這輩子頭一回在社區這么熱鬧過節,比家里還暖!”活動室里蒸騰的暖意,漫過窗欞,比八月的烈日更燙、更亮。
這正是蒲光東工作的深層意義——不僅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更要在人心與人心之間,真正融化隔閡的堅冰。
“我2009年入伍,2017年退役,2021年參加社會工作至今。我們是同行者,不是拯救者!剛開始,容易陷入‘我要幫他解決所有問題’的執念,但后來會發現,社工的核心是‘賦能’而非‘包辦’。比如幫失業者找工作,不是直接替他投簡歷,而是陪他梳理技能、模擬面試,讓他自己找回求職的信心和能力。尊重對方的選擇,哪怕走彎路,也是他成長的一部分。”蒲光東說,每天面對他人的痛苦、焦慮甚至負面情緒,很容易被“共情耗竭”。真正成熟的社工,會分清“理解對方的苦”和“把對方的苦扛在自己身上”。結束工作后,可能需要通過運動、寫日記等方式“清空情緒”,才能保持長期的熱情,否則反而會失去幫助他人的能力。
如今,蒲光東依然每天穿行在武陵山社區的樓宇之間。他的工作手冊上,那些曾被紅筆圈注的名字旁,已陸續打上了勾。但新的名字還會出現,新的需求還在產生。
“社區工作就是這樣,解決一個問題,又迎來新的挑戰。”蒲光東笑著說。他的目光里沒有疲憊,只有堅定。在他身后,是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越來越多的居民理解。
(記者 譚登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