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林
秋光正好,樹影斑駁。午休時分,我踏著細碎的陽光走出辦公室,打算回家陪兒子吃午飯。校園里一片寧靜,微風輕柔,正是天高云淡的好時節(jié)。
然而這份寧靜,在明行樓前被打破了。
一群學生圍在一起,中間兩個男生正互相拉扯,誰也不肯退讓。勸解聲、議論聲混雜。我走近時,聽見一聲“我忍你很久了”——一個男生死死拽住對方的衣袖,眼神執(zhí)拗。
我壓低聲音問:“怎么回事?”無人回應。只得提高音量喝止:“都給我停下!”場面靜了一瞬,可手上的動作卻沒停。我擠進人群,認出那個倔強的身影——是那個不愛待在教室、前陣子還找范平副校長借過錢的學生。他咬著牙,反復嘟囔著:“我忍他很久了,就是不放手!”
我伸手拉他,其他同學也來幫忙,可他力氣不小,怎么勸都不松手。無奈之下,我轉向穿校服的男生,低聲勸道:“這位同學情況比較特殊,你能不能先道個歉?”那孩子愣了一下,說了聲“對不起,下次不惹你了”。誰知這句話反而像點了火,那個小同學情緒更加激動,手上的力道也更重了。
那一刻,我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助——自己的介入竟如此蒼白。直到他突然喊出一句:“我只聽班主任的!”
這句話,像一顆石子投入心湖,漣漪陣陣。
我忽然明白,那不是對抗,而是一種孩子氣的信任與依賴。他不是拒絕管教,只是那份信任早已悄悄扎根在班主任日復一日的陪伴里。這份絕對的認可,是多少次耐心溝通、多少次細心關懷、是多少次無私包容換來的?我對“班主任”這三個字,生出了前所未有的敬意。
我立刻撥通班主任李老師的電話。恰巧語文組的幾位老師也聞訊趕來,耐心勸解。王老師走過去,輕輕攀住他的肩膀,拉了拉他,孩子手上的力道漸漸松了。當班主任趕到時,他只是站在原地,微微低著頭,像一棵終于遇見陽光的小樹,安靜地聽著那熟悉而溫暖的聲音。
人群散去,我站在樓前久久未離開。秋風拂過,卷起幾片香樟葉,也拂動了我對教育的理解。原來,真正的權威,從來不是靠職位或音量建立的,而是藏在日復一日的陪伴里,藏在孩子說“我只聽你的”那一刻的信任里。
我不由深深反思:我是否真正走進了師生的世界?是否曾耐心傾聽過他們的心聲?在日常忙碌中,又是否忽略了那些需要被看見、被理解的時刻?我意識到,自己離師生較遠了,走進他們內心還遠遠不夠。教育的感染力與影響力,終究要靠真心與時間去積淀。
那頓和兒子的午飯,我吃得特別慢。我想,教育的溫度,大概就是在這樣平凡的中午,由一個又一個不經(jīng)意的交匯,悄悄傳遞下去的。
從今天起,我告訴自己:要多一些走近,少一些隔閡;多一些傾聽,少一些說教。因為信任,才是教育真正開始的地方。
這場秋日午后的沖突,讓我明白:最好的管理是潤物無聲的陪伴,最有效的教育是從信任開始的相遇。
而這,正是我需要終身修習的功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