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隔兩岸,分屬渝鄂;一橋連雙地,共譜新篇。在中壩河的潺潺水聲中,重慶市黔江區小南海鎮與湖北省咸豐縣大路壩區正書寫著邊區融合發展的生動故事。
近日,驅車駛過省道209線黔小二級公路同心橋,一塊寫有“醉美大路壩 風情小南海”的紅色標牌映入記者眼簾。駛過這個標識牌,便進入了一條特殊的“共管街”。這條街上居住著95戶村民,其中61戶是重慶戶口,34戶為湖北戶口。
甚至部分樓上樓下的住戶,也分屬兩個省市。這條街是典型的“插花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兩地創新推行“六共”機制,打破行政壁壘,實現深度融合,讓這條曾經的“兩不管”地帶成為邊區和諧的見證。
組織聯席,打破邊界壁壘
“明天去哪兒摘茶葉呢?”“明天在橋梁村。”“那明天又一起,有伴兒。”5月采茶季,小南海鎮橋梁村和大路壩村的茶葉基地里,村民們不分彼此,相約采茶。
小南海鎮橋梁村位于黔江區東北部,被湖北省咸豐縣大路壩區的幾個村環繞,兩省市的土地犬牙交錯。“‘邊界’有界,發展無界,只有融合才能發展。”橋梁村委負責人深知單打獨斗行不通。2018年5月,大路壩村計劃大規模發展白茶產業,橋梁村委負責人希望將橋梁村納入發展版圖。
在兩地政府地協調推動下,2019年,大路壩村為橋梁村提供了200畝白茶樹苗。橋梁村結合村集體有限資金,共發展300余畝安吉白茶,帶動兩地近100名村民就業。
2024年年10月,兩地聯合成立黨建引領邊區融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將大路壩區財政所搬離,騰出房屋作為兩地工作人員集中辦公場所,讓融合治理常態化、實體化運行。
機制創新,從分治到共治
中壩河是兩地界河,曾是一條“兩不管河”。不僅河道臟亂,而且每到汛期,河水泛濫,兩岸群眾備受困擾。
“中壩河最大的問題出現在管理上,因為是界河,涉及兩地,管理長期邊緣化、空白化,河岸和河堤修繕出現‘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情況。”大路壩區水利中心負責人坦言。
2016年,兩地黨委政府牽頭,會同水利、國土等部門征求群眾意見,召開聯席會議,商討管護機制,對中壩河進行分區分段治理。
因行政體系和管理標準不同,分區分段治理難以持續。2020年,兩地以“聯合共治”為著力點,健全信息共享和協同管理機制,中壩河治理從“分段治”走向“全域治”。
矛盾調解是邊區治理的難點。今年3月,為舉辦鄂渝邊區首屆油菜花旅游觀光活動,在修建大路壩村曹家壩的觀賞步行游道時,需占用小南海鎮大路社區居民汪某某、楊某某的承包地,雙方因補償費用發生爭議。兩地成立聯合調解小組,耐心宣傳法律法規,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協議,保障了活動順利開展。
兩地還建立起“鎮、村、組、戶”四級防范體系,在接壤地段設立共管區域,建立7-10人的治安聯防隊,常態化開展聯合巡邏執法。
產業共興,從共生到共富
產業是邊界地區發展的關鍵。兩地共謀富民產業,以“萬畝油菜花海”基地為依托,推動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融合。新開辦鄉村旅游農家樂10家,完善旅游配套服務,實現一地多收、產業增效。
小南海生態蟹養殖基地是跨省養殖基地。基地負責人介紹:“基地以生態養殖魚和大閘蟹為主,其中15畝涉及大路壩譚家坪村農戶。”
2017年,在兩地村兩委協調下,譚家坪村20戶村民通過土地入股養殖基地,除了每年租金,還能按比例年底分紅。
兩地還利用獨特生態、旅游、文化優勢,共同完成橋梁村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編制,聯動開發小南海鎮橋梁村古楓寨、大路壩區二仙巖等特色旅游景點,推進鄉村旅游一體化發展。
在文化層面,兩地共同組建民間文藝宣傳隊,利用彩龍船、花燈、土家山歌等特色節目,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還組織開展“渝鄂湘邊區民間舞蹈大賽”“渝鄂邊區山(民)歌大賽”等文化聯誼活動,促進雙邊群眾互動交流。
“我們小南海鎮黨委同大路壩區工委共同探索建立基層組織共建、區域協同共治、基礎設施共筑、富民產業共興、民族文化共榮和治理成果共享‘六共’機制,促進兩地經濟社會共同發展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小南海鎮主要負責人說。
傍晚時分,中壩河畔燈光漸次亮起,大路壩區與小南海鎮的居民們不約而同來到新修的步道上散步聊天。
進“一扇門”辦“兩家事”,在這條特殊的“共管街”上,兩地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心卻越來越近。
(記者 譚登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