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來,黔江區的田間地頭與廠房車間同樣忙碌:蓬東鄉麻田村的挖掘機轟鳴作響,75萬羽智慧蛋雞養殖場已進入主體施工階段,預計今年12月底前主體完工;石會鎮六九畜牧保育場項目投產,年保育生豬突破20萬頭;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中試車間已建成投用,中試初見成效,目前正在進行第三輪試驗……這一幕幕場景,正是黔江區以“農業工廠化”破題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黔江鄰鄂高坪梯田(記者 田鵬 攝)
近年來,黔江區錨定“武陵山區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目標,以工業思維重塑農業產業鏈,通過“1312”產業工程(100萬頭生豬、3000萬羽肉蛋雞、10萬噸食用菌、20萬噸肉類加工)推動傳統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躍升。這場從“靠天吃飯”到“車間生產”的轉型,正為山區農業現代化提供可復制的“黔江樣本”。
工廠化突圍:
從“零散種養”到“全產業鏈”
工廠化農業,是黔江區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黔江區通過引龍頭、抓投入、提進度等措施,加快工廠化農業落地,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現代化發展。

黑溪標準化蛋雞養殖場
連日來,黔江區蓬東鄉的荒坡上,數十臺工程機械晝夜不停。這里正在建設的75萬羽智慧蛋雞養殖場,是河北華裕公司投資7.76億元的全產業鏈項目首個落地基地。“從簽約到動工僅用4天,政府幫我們同步辦完用地、環評等多項手續。”企業負責人指著規劃圖介紹,項目建成后,雞蛋將通過自動化分揀線直供周邊各大城市市場。
區農業農村委有關負責人說,通過“政府投設施、企業租運營”模式,全區已打捆投入銜接資金、村集體資金等3.2億元,建成工廠化農業項目固定資產,再以租賃方式引入華裕公司、華綠生物等龍頭企業。
在石會鎮青山村,六九畜牧的“豬芯片”項目更顯科技含量。基因選育中心的屏幕上,每頭種豬的系譜、生長數據實時更新。“我們年提供優質種豬5萬頭,帶動周邊代養場戶均增收15萬元。”現場技術員告訴記者。根據黔江區的生豬產業規劃,到2029年,這樣的工廠化養殖場將覆蓋24個鄉鎮,形成從飼料加工到屠宰銷售的百億級產業鏈。
區畜牧發展中心負責人介紹,為加快建設黔江渝鄂湘黔邊際區域中心城市,區委五屆七次全會提出了用工業思維抓農業,重點圍繞四個工廠化農業產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明確了五年內實現工廠化養雞3000萬羽,其中工廠化蛋雞600萬羽,發展模式推行“平臺公司+招商企業+村集體+農民”四方合作,招商企業已引進河北華裕公司簽約落地。
600萬羽蛋雞總投資7.76億元,共布局8座工廠,前期工廠正在蓬東鄉麻田村開展基礎平場,預計年底完工。600萬羽蛋雞產業完全投產達產后,年綜合產值可達10億元以上。
科技賦能:
打造山區智慧農業新高地
近年來,在科技創新的強力驅動下,黔江區農業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
今年1月,重慶市首個來料加工復出口水產品項目在黔江投產,通過海陸聯運方式經日照港銷往日本市場,進一步提升了黔江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為當地食品加工貿易開辟了新的市場空間。這背后,是黔江區與其他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的提前試水。目前,黔江生產的茶葉、羊肚菌等農產品已成功出口印度、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

標準化食用菌工廠
科技賦能同樣改寫蠶桑產業。黔江區政府與西南大學簽訂《蠶桑絲綢全產業合作框架協議》,“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黔江研究基地”已掛牌武陵山產業技術研究院。在濯水鎮蒲花社區,全齡人工飼料養蠶試驗已進行到第四批。
“過去養蠶要天天采桑葉,現在喂飼料省了70%人工。”蠶農老陳指著車間的飼料蠶說。據黔江區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中試車間項目負責人透露,若試驗成功,大規模的飼料養蠶工廠將徹底改變“看天養蠶”的歷史,大幅降低蠶農勞動強度。
與此同時,黔江區加緊打造蠶桑全產業鏈,使其“吐”出8億元產值。培育一批企業,形成蠶繭、絲綢、桑食品(桑枝菌、桑葉面、桑茶等)、桑藥、蠶蛹高蛋白食品、絲綢博物館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例如,將廢棄桑枝加工成食用菌培養料,用來生產桑枝黑木耳、桑枝平菇、香菇和桑枝秀珍菇等,年產桑枝香菇100噸,桑枝木耳300噸,香菇醬20萬瓶,綜合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又如,在石會鎮工農村興建規劃建設桑葉黑茶、桑葉面生產線,水洗蠶絲被和蠶沙枕組裝生產線。

智能育蠶
此外,還在濯水古鎮建立武陵山絲綢博物館,在太極市級蠶桑小鎮建成蠶桑文創體驗館,展銷服飾、伴手禮等絲綢產品以及絲綢生產工藝和黔江桑蠶文化。一連串的延伸蠶桑鏈動作,徹底將蠶桑“榨干吃盡”,實現桑資源最大化利用。
工廠化制菌項目同樣取得積極進展,與上海九澤中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工廠化食用菌全產業鏈項目,總投資約2.8億元,計劃于2025年建成日產5萬包鹿茸菇工廠、日產30噸雙孢菇工廠等一系列配套設施和食用菌深加工車間。項目滿產后,將實現年產鹿茸菇1萬噸、產值0.98億元,年產雙孢菇1萬噸、產值1.47億元,年生產有機肥4萬噸、產值0.2億元,食用菌加工產值0.5億元,代工羊肚菌菌包、營養包、天麻菌包等產值0.3億元,實現年總產值3.45億元。工廠每年至少帶動農民務工400人增收2000萬元左右。
目前,該項目場平已完成90%,施工擋墻、圍墻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招標工作有力推進,預計年底雙孢菇實現生產,明年2月份鹿茸菇實現投產。同步正在與招引企業洽談,加快推進苗芽菜項目落地。
而黔江本土創業人才曾凡平創建的“菇時候”鹿茸菇工廠化生產基地目前已經投用,產品已行銷周邊眾多區縣。該基地已形成環境可控、產量可控、品質可控、周期可控優勢,不受氣候等因素影響,實現光溫水氣二氧化碳自動調控和周年生產目的,預計年產量達到2700噸,年產值2500萬元,帶動周邊30人就業。
聯農帶農:
土特產變身“共富密碼”
工廠化農業如何讓農民腰包鼓起來?黔江區的答案是“三金模式”:土地流轉得租金、務工賺薪金、入股分股金。
鄰鄂鎮高坪村的脫貧戶劉桂花是典型受益者。她在新落地的肉牛育肥場當飼養員,月工資3500元,加上土地流轉費和集體經濟分紅,年收入突破6萬元。“以前種玉米一年掙不到1萬元,現在家門口上班,還能照顧老人。”像她這樣的案例,全區已有2397人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15.4萬人次實現轉移就業。

白石鎮鞍山村養牛場(記者 楊敏 攝)
利益聯結機制還體現在數據上:截至2025年9月,全區歷年累計發放脫貧小額信貸3.41億元;2025年上半年,216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3271.15萬元。阿蓬江鎮黃連村通過桑園套種羊肚菌,畝產值從3000元躍升至2萬元,當地村干部感慨:“工廠化讓‘土疙瘩’變成‘金疙瘩’!”
在2024年產業振興中,黔江區糧油生產穩中有增,經作產業多點開花,農產品加工蓄勢發力,全力推動鄉村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加快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如今的黔江,正聚焦煙草、繭絲綢、中藥材、火鍋食材、休閑食品等重點產業布局,持續強化農產品加工經營主體培育,培育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百強領軍企業1家、成長型企業5家,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5家,累計獲得市級以上農業品牌認證268個。年產6000噸白酒產業項目、1000噸火鍋食材加工項目、蠶桑食品加工項目等重大項目加速實施。2025年1-8月,全區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63.06億元,同比增長6.6%。
站在蓬東鄉的施工現場遠眺,連片的鋼架廠房與青山梯田相映成趣。黔江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業工廠化不是去農化,而是用工業化的組織方式提升農業效益。”
從智慧雞舍到全齡養蠶,從來料加工水產品出海到百萬生豬,黔江區正以“跨界思維”打破山區農業的時空限制。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