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街道污水管網改造,已完成;
城西街道西山社區路燈不亮問題,已完成;
濯水鎮濯水社區水管爆裂問題,已完成;
民族小學門口斑馬線施劃問題,已完成……
翻開今年三季度黔江區“141”服務民生工作問題臺賬,整改問題、責任部門、完成時限、完成情況等信息一目了然。
近年來,黔江區按照市委統一部署,進一步聚焦實戰實效、縱深推進黨建引領基層自治工作,不斷健全“一中心四板塊一網格”基層智治體系,建好用好30個鎮街基層治理指揮中心、220個村社區基層治理中心,推動1279個網格上下聯動辦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切實把精細化服務延伸到群眾“家門口”,把滿意做到群眾“心坎上”。
厚植“黨建芯” 共畫“同心圓”
今年3月初,馬喇鎮蓮花居委五網格網格員姚波在日常走訪中,接到群眾反映轄區蓮花榜小區居民只能使用施工用電的轉供電,希望得到解決。
據了解,馬喇鎮蓮花榜小區建于2018年,因歷史原因,不能滿足獨立電表的裝配條件,這里78戶300多位居民,電費要高于正常的居民用電價格,電壓也不穩定。
民生無小事,姚波立即通過“141”基層智治平臺上報。收到網格事件后,馬喇鎮基層治理指揮中心將事件交辦至經濟發展板塊和村鎮建設服務中心,并組織會商研判,將事件上報區治理中心轉區供電部門。次日,馬喇鎮組織鎮政府有關部門、蓮花社區、區供電公司、群眾代表在“桂花樹”下協商解決。
從網格員發現問題上報事件,到流轉板塊會商研判,到各部門協同拿出解決方案,不到24小時。
緊接著,區供電公司為78戶居民免費安裝了電表,改造老舊電力設施,讓群眾用上了“滿意電”。居民謝中祥告訴記者:“自從改直供電后,家里什么電器都可以用了,電價比原來還便宜。”
據介紹,在全面加強基層智治體系建設中,馬喇鎮以黨建為引領,完善優化平戰結合、平戰轉換機制,打造橫向連接、縱向貫通的指揮調度體系。整合應急處置、值班值守等力量建立鎮級基層治理指揮中心,將71名工作人員納入崗位管理,明確崗位職責100余項。截至目前,已細化梳理“四板塊”崗位職責244條、村級為民服務事項清單30條、網格員“6+1”任務清單136條,真正實現“定崗、定人、定責”運轉。
“筑牢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只要建好建強基層黨組織,任何工作都好辦。”在馬喇鎮組織委員李松齡看來,基層工作千絲萬縷,基層黨組織就像一根針,只有撲下身子穿針引線,基層這張“網”才能織密織牢,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織牢民生網 辦好關鍵事
近年來,黔江區以黨建為統領,以數字化為手段,以基層干部為載體,系統謀劃線上線下“雙網格”聯動共治基層治理新模式,推動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全力構建線上線下“雙網格”聯動化解風險機制,暢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點亮基層治理新圖景。
“大爺,這是我們網格的微信群,里面有網格長、網格員以及各部門的相關人員,大家可以加入進來,也可以喊家里孩子加一下,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在群里咨詢。”這是近日城西街道社區的網格員劉照平手拿加群二維碼,上門挨家挨戶宣傳網格群的場景。
“建立了微信群,方便大家聯系,還有利于宣傳政策、做好民生服務、實現信息共享等。線上網格秒級預警,線下網格分鐘響應,雙網格就像給基層治理裝上了‘渦輪增壓’!”城西街道宣傳統戰委員雷達介紹,城西街道積極探索“雙網格”聯動“141”基層智治平臺工作機制,線上收集問題、平臺聯動處置的協同機制,已成為化解群眾急難愁盼的“加速引擎”。
今年4月,水井灣社區西山路路燈集體“罷工”,居民在微信群里的幾句吐槽,經網格員張秀瓊上報后,從問題發現到路燈重亮,僅用了一周時間。“以前這些問題出現了,沒有三兩個月是解決不了的,現在政府辦事效率太高了!”住戶龔節美豎起大拇指說。
今年以來,城西街道織密134個線上線下雙網格,通過“三級聯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300余件,推送便民信息1500余條。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出擊”,雙網格正以“分秒必爭”的速度,讓民生服務更有溫度,讓基層治理跑出“加速度”, 辦好群眾“關鍵事”。
隨著“雙網格”改革持續深化,截至目前,已實現全區1279個實體網格線上網格全覆蓋。真正實現讓群眾少跑腿、數據多跑路,搭建起黨群溝通的連心橋,推動“基本民生”向“品質民生”轉變,努力讓群眾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織就民生“幸福網”。
數字賦能量 念好治理經
如今,“141”基層智治治理體系已經成為了黔江區基層治理的“數字密碼”,當地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通過該平臺,都能得到高效解決。
黔江區通過聚焦攻克難點堵點,讓智治平臺活起來,對網格員常態走訪、主動服務收集到的問題事件,按照“上報—受理—轉辦—處置—反饋”全周期管理事件處置流程,定期調度“四板塊”事項辦理情況、分析高頻上報事件、指揮多跨業務辦理,任務、事件統一由基層治理指揮中心承接交辦。聚焦狠抓清單服務,讓智治平臺亮起來,圍繞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需求清單、服務清單”的“雙清單”服務機制,通過上報需求與下發任務“雙向對接”的方式,開展精準化、精細化服務,明確責任分工,又督促對單履職、打勾銷號,做到群眾有需求、網格有響應、服務有成效。
“141”基層智治體系已經扎根當地沃土,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認同感,當地群眾的一聲聲認可,成為響徹土家山寨的幸福回響。
(記者 田丹 譚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