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城,秋意漸濃。在城南街道山臺山社區,一場特別的授牌儀式暖意融融。10戶“星級文明戶”、兩個“星級文明網格”和數位閃耀的“身邊榜樣”,接過沉甸甸的榮譽牌匾與證書,笑容里滿是自豪。
山臺山社區授牌儀式
這并非尋常的表彰,而是城南街道深入推進文明城市建設的生動實踐——以“雙融行動”為引擎,全域播撒文明種子、培育文明細胞的縮影。這場旨在提升城市品質與市民幸福感的實踐,自今年9月啟動以來,如同點點星火,點燃了黔江城鄉“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風。
城南街道作為重要實踐區域,率先探索以“雙融行動”為牽引,將文明創建的根系精準扎進社區、小區、樓棟乃至家庭。通過選樹群眾身邊可感可學的文明標桿,激發內生動力,逐步構筑起城鄉融合、全域覆蓋的文明建設新圖景。
精準滴灌:
“三維體系”孕育文明細胞
文明創建,根在基層,貴在恒久。如何避免“一陣風”,讓文明理念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城南街道的答案是:深度融入日常治理,構建一套科學、接地氣的評選體系,讓文明在基層土壤中自然生長。
網格長為居民量血壓
在區委宣傳部指導下,城南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立足轄區內城鄉交織的實際(11個社區含4城7農),精心打造了以“家庭—網格—榜樣”為支柱的三維文明細胞培育體系——
“星級文明戶”固本:錨定家庭單元,以“愛國守法、遵德守禮”為基準,重點考察“團結友善、綠色節儉、熱心公益”等維度。每季度各社區評選10戶,讓千萬家庭成為文明傳承的基石;
“星級文明網格”筑基:聚焦最小治理單元,突出“治理規范、文明突出、安全穩定、環境整潔、服務有力”五維標準。每社區評選2個,打造居民身邊的文明共同體;
“身邊榜樣”引航:挖掘凡人微光,涵蓋“自強不息、誠實守信、孝老愛親、敬業奉獻、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等類型。每社區推舉3至5人,讓燈塔照亮前行之路。
為確保評選公正與廣泛參與,“雙融行動”精髓貫穿全程。干部沉下身去,走進樓棟院落、田間地頭,通過上門走訪、問卷、院壩會、居民自薦等多渠道,傾聽民意,匯聚民智。如在山臺山社區,干部、網格員、黨員居民代表齊聚,從6000多戶中民主評議篩選,過程透明,結果服眾。
短短一個多月,首批“星級文明戶”110戶、“星級文明網格”22個、“身邊榜樣”37人脫穎而出。流動紅旗、榮譽掛牌、證書表彰……這些身邊的榜樣,成為街頭巷尾熱議與效仿的對象。
星火閃耀:
凡人善舉匯成璀璨星河
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其真實與感染力。城南街道挖掘的故事,并非遙不可及的史詩,而是鄰里間的日常溫情,蘊藏著磅礴的道德力量。

覃媛和留守兒童在一起
網格員的“溫度地圖”:山臺山社區的陽乾明負責的網格獲評“星級”。他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心繪制“地圖”。誰家老人需常關懷,誰是文藝骨干,哪家孩子活潑,誰養寵物,他都了然。小賣部店主任翠香感觸尤深:“網格員不僅提醒食品安全,還知道我家有高血壓患者,每次來總帶著血壓儀。這份超越職責的關懷,暖人心窩。”點滴積累的信任,鑄就了環境整潔、鄰里和諧的網格典范。
老黨員的“先鋒本色”:老黨員胡海是公認的“身邊榜樣”。疫情中他主動請纓,與社區工作人員并肩作戰。默默燒開水、備熱飯,自費買水果送到執勤點,布置場地、解釋政策、采購物資……哪里需要,身影就在哪里。“你們守護大家,我來守護你們。”胡海樸素話語溫暖寒冬,數十年黨齡淬煉的初心,如明燈照亮社區,帶動更多人加入志愿行列。

義務維修路燈
新居民的“暖心融入”:來自廣西的覃媛,隨夫定居李家溪恩澤苑社區后,不久成為志愿骨干,當選“星級文明戶”。她長期參與“周末課堂”關愛留守兒童,多的時候服務60多個孩子。路遇小學生爭執,她調解促其和好;幫老人推沉重輪椅上陡坡……她用微小行動,快速融入新家園,溫暖了整片社區。

幫助脫貧鞏固戶打掃衛生
致富人的“共富擔當”:菱角社區的郭小祥,家具經營者亦是“身邊榜樣”。見土地撂荒,他遠赴福建引進蜜紅柚、臍橙良種,帶動20多戶聯合種植百余畝。無私傳授技術,助農戶年均增收數萬元,還學習并帶領居民嘗試直播帶貨。“只要群眾需要,只要我懂我有,找我幫忙,盡全力!”他用開拓與共享詮釋新時代榜樣。
老鄰居的“以心換心”:黑山社區的左德潤,榮膺“星級文明戶”。他牽頭帶領10多戶鄰居集資硬化亮化道路,解決4000多人出行難題,還積極推動天然氣入戶。面對贊譽,他謙和道:“其實大家都是人,只要以心換心,沒有處不攏的人和事。”行動證明,文明就在為鄰里排憂解難的點滴之中。

義務清掃道路
這些來自不同角落的普通人,用善良、責任與擔當,共同編織了城南街道文明創建的動人畫卷,讓文明之風可觸可感、可學可做。
機制深耕:
“雙融”動能鑄就長效之基
文明創建貴在堅持,成在機制。城南街道在這次行動中的深層價值,在于探索出一條通過“雙融行動”,實現基層治理與文明建設深度融合、互促共進的長效路徑。

入戶征求意見
“雙融行動”要求干部身先士卒,真正沉入網格。在評選中,干部不再是命令者,而是與群眾同坐一條凳、共議一件事的組織者與參與者。角色之變,拉近了距離,讓創建更接地氣、更富實效。同時,引導群眾融入組織、參與事務,有效激發了“主人翁”意識,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凝聚起干群同心、共創共享的強大合力。
授牌非終點,是新篇章的起點。城南街道正著力構建長效機制——
“星火燎原”:組織文明戶、榜樣人物宣講分享,鼓勵結對共創,形成“一戶帶一片、一片帶整體”的燎原效應;
“網格深耕”:推廣優秀網格、樓棟長經驗,完善“網格發現、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推動治理從“被動響應”向“主動善治”躍升;
“德風化雨”:深入宣傳榜樣事跡,探索設立“好人工作室”等載體,營造學好人、做好事的濃厚氛圍,讓向上向善成為社區基因。
正如城南街道山臺山社區負責人李政所言:“牌匾已懸掛,但文明之路永無止境。下一步重心將從‘選樹典型’轉向‘全域帶動’,讓星火之光,終成璀璨星河。”同時,城南街道計劃進一步加大力度,將季度評選拓展為常態化、動態化管理,讓文明創建真正融入日常、落在經常,為加快建設渝鄂湘黔邊際區域中心城市貢獻城南力量。
——記者手記——
文明,是城市的氣質底蘊,也是百姓的幸福底色。
黔江區城南街道以“雙融行動”破題,通過精細化的文明細胞培育,不僅涌現出一批閃亮的個人、家庭與網格,更深層的是,它激活了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涵養了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為探索符合實際的文明城市建設路徑提供了城南思考與實踐。
從網格員陽乾明的民情地圖,到老黨員胡海的默默守護;從新居民覃媛的暖心融入,到致富人郭小祥的共享擔當,再到老鄰居左德潤的以心換心……這些平凡而閃耀的故事,共同訴說著黔江追求文明的堅實步履。
當文明的細胞被蓬勃激活,當干群同心成為常態,城市邁向宜居、宜業、宜游的目標,便擁有了最深厚的根基與最強勁的脈動。文明星火,已在武陵山下燃亮。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