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傍晚,黔江區沙壩鎮三臺村一組(小地名黑桃坪)的養蜂場格外熱鬧,張賢玲請來幫忙取蜜的10余名村民,戴著紅色頭燈,按照事先的分工開箱、割蜜、搖蜜,各自忙碌起來。
張賢玲觀察蜂巢上面的蜂蜜
這是張賢玲將蜜蜂從婆家白土鄉三塘村搬到娘家沙壩鎮三臺村的第12天。
每年秋季,山上的五倍子花凋謝后,她就急著將蜜蜂搬到山腳下;等到油菜花開過,又將蜜蜂搬到高山。這種養蜂追花越冬模式,已成為張賢玲多年探索出的養蜂“致富經”,當地人還送給她一個“女蜂王”的雅號。
蜜蜂飛上門
不經意成為增收產業
“今年遇上好天氣,蜂蜜的產量比去年多,平均每桶蜂可取12斤蜂蜜。”張賢玲說,養蜂雖然沒有啥投入,但和種莊稼一樣要靠天時地利。
張賢玲是三臺村嫁到三塘村的媳婦,自進城將兩個學生送上大學和高中后,老公外出打工,她又回村重新耕種起自家的幾畝責任地。談到家里現在喂養的100多桶蜜蜂,她說:“最初是從別處飛來的1桶蜜蜂,之后慢慢地就發展多了。”

張賢玲在三臺村的養蜂場
“以前我特別怕蜜蜂,見到大峰小峰就趕緊躲,生怕飛來蜇我!”張賢玲說,1998年春季的一個上午,她在廚房做飯,忽聽門外“嗡嗡”蜂聲,她戴著一頂草帽走出來一看,好多蜜蜂集結在大門左側安放的蜂桶上方,還有很多在蜂桶的小孔爬進爬出,她趕忙請人將集結在桶上的蜜蜂招進蜂桶里。就這樣,這些蜜蜂就在她家大門外的蜂桶里安營扎寨了。
在三塘蓋,來自四面八方的養蜂人每到夏天將家里的蜜蜂搬到山上來喂養,按照養蜂人的說法叫“趕花”。
“當時我認識一個年長的養蜂人,他家是官河的,論年齡我稱他叔,于是就找他討教一些養蜂技術。他還幫我家養蜂用的圓桶改成了方桶,便于日常管理。”張賢玲說,后來她就拜陳友明為師,教會她平常招蜂和分桶,這樣發展就更快。
養蜂2年,張賢玲通過自家的蜜蜂分桶喂養,以及傳統的招蜂方式和自然飛來的蜜蜂,已發展到10桶蜜蜂。所取的蜂蜜除了自家食用和送人外,還給家里帶來6000多元的收入。
下山避寒保暖
追花越冬兩不誤
白土鄉三塘村,海拔在1500米以上,每到春暖花開時,山上林地寬廣,有數種山花陸續盛開到秋季,是一個得天獨厚的露天養蜂場。
通過師傅傳授技術,以及日積月累得出的經驗,張賢玲的養蜂產業也在山上一天天壯大。她最擔心的是冬天,盡管她按照師傅說的給蜜蜂的防寒保暖工作,蜜蜂總要死去很多。
村民幫忙割蜜
“蜜蜂養多了,你在冬天就將蜜蜂搬到你娘家去喂養,那里海拔低,是蜜蜂過冬的理想場地。等到春天一過,你再搬回山上喂養,這樣蜜蜂就沒有損耗。”陳友明的一句提醒,解決了張賢玲家蜜蜂越冬的難題。
“進入秋季,三塘蓋開始冷了,在山上要烤火才行。在我娘家,海拔只有600米,此時正是山上的野菊花、野棉花、千里光等植物花開得正艷的時候,蜜蜂下山采花釀蜜還有2個月的好時光。”張賢玲說,即使進入冬季,蜜蜂的溫飽都有保障。
為了壯大養蜂產業,張賢玲除了找周邊的養蜂老人學習實操技術,還多次參加黔江區舉辦的養蜂實用技術培訓,把這個幾乎是零投資、見效快的休閑產業做成家庭增收致富產業。
“養蜂確實是個很休閑的產業,平常就是要勤于管理,打掃一下蜂桶周圍的蜘蛛網,趕走圍繞蜂桶飛旋的大馬蜂,其次就是在取蜂蜜時請人幫忙就完事了。”張賢玲說,通過不斷學習養蜂技術。張賢玲現養有蜜蜂106桶,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上。
兩地“雙飛”
讓父老鄉親嘗到養蜂甜頭
秋季將蜜蜂搬到三臺村的娘家避寒保暖,等到油菜花結籽后又搬回婆家三塘村追花。這樣兩地“雙飛”,張賢玲帶領了娘家和婆家的10余戶養蜂增收,其中大部分是當地留守老人,當地的烤煙大戶和養豬大戶也加入進來。
“種烤煙、養豬都存在風險。而養蜂只要管理得好,是沒有風險的。”三塘村村民黃尤光說,在張姐的帶動下,他打算把養蜂產業做成主導產業。
張賢玲請附近村民幫忙取蜜
黃尤光不僅在山上種了70多畝地烤煙,還喂養了200多頭跑山豬,年收入40萬元。他從2023年開始養蜂,現在已發展到45桶,今年取蜂蜜400余斤,收入了6萬多元。
“我今年滿70歲了,5年前,賢玲看我一天耍起無聊,就動員我在家養蜂,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養老產業,一年吃蜂蜜、泡蜂蜜酒,不用花錢去買。”三臺村一組村民羅邦勝說。
如今,在白土鄉的三塘村和沙壩鎮的三臺村,通過張賢玲帶動的養蜂戶有13戶,其中大部分為留守家庭的老人和婦女,還有不少低保家庭、烤煙大戶和生豬養殖戶。
“養蜂不僅是一個休閑產業,還是一個沒有風險的傳統產業,只要是健康的老年人及中年婦女,都能夠在家把這個產業做好。”張賢玲說,她今后在壯大自己養蜂產業的同時,幫助兩地更多的留守家庭老人和婦女發展養蜂,將自己多年的養蜂經驗和技術分享給父老鄉親,讓他們在閑暇之余,為家庭找到一個增收的產業,把日子過得更“甜蜜”,實現鄉村產業的全面振興。
(記者 李詩素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