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馬鑼高拋劃出銀色弧線,鼓點如急雨傾瀉,七位土家漢子在舞臺上騰挪跳躍,他們手中飛舞的鑼槌,敲響的不僅是激昂的旋律,更是一個民族千年文化的回響。
2025年初秋的彭水蚩尤九黎城,第八屆渝東南生態民族旅游文化節開幕式現場,當石柱自治縣選送的《土家斗鑼》登場時,整個會場的氣氛瞬間被點燃。

參加展演活動
七位來自該縣沙子鎮的土家漢子——吳政佑、譚建軍、王萬富、陳益貴、劉金生、譚久富、李光發,用他們粗糲而充滿力量的雙手,將大鼓、大鑼、鈸、飛馬鑼七件樂器演繹得出神入化。
震天的鼓聲、清脆的鑼鳴、厚重的鈸音,組成一曲壯麗的土家交響。
大山深處的鑼鼓聲
夜幕降臨,石柱縣沙子鎮人和社區的廣場上,七位隊員結束了一天的勞作,陸續聚到一起。他們是教師、個體戶、農民,是生活中平凡的土家兒女。
但當鑼鼓聲響起,他們立刻變身為土家文化的傳承者。
“咱們土家人生來就愛鑼鼓,”年近花甲的吳政佑撫摸著手中的馬鑼,眼中閃著光,“紅白喜事、逢年過節,土家人少了鑼鼓就覺得少了魂。”
土家飛馬鑼在石柱民間流傳已有數百年歷史,是土家“耍鑼鼓”中最具技術含量和觀賞性的流派。七件樂器,七位演奏者,既要各司其職,又要渾然一體。

學生排練“飛馬鑼”
“最難的是‘拋鑼’,”譚建軍展示著手中的小馬鑼,“不僅要拋得高、接得住,還要在空中的碰撞中發出清脆的回響。”
在沙子鎮,這七位“老把式”因對鑼鼓的共同熱愛走到一起。經過長期磨合,他們對《紅繡球》《鐵繡球》等百余首傳統曲牌早已爛熟于心。
從田間地頭到全國舞臺
2023年11月,他們正式組建沙子仁合獅鑼文化藝術團,這個看似普通的決定,卻成為他們走向更大舞臺的起點。
今年1月19日,重慶市首屆和美鄉村才藝大賽總決賽在涪陵舉行。首次走出石柱的他們,以一曲《土家歡歌》拿下“十佳節目”第四名。
“當時手都在抖,但一聽到觀眾的喝彩聲,我們就來勁了。”王萬富回憶。

日常排練
8月10日,在涪陵區大木鄉的第二屆民間藝術節上,他們表演的《土家飛馬鑼之斗鑼狀元紅》征服了所有評委和觀眾,一舉斬獲表演一等獎。
最讓他們激動的是8月29日,他們代表重慶奔赴延安安塞,參加第十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初評活動。這是中國民間文藝的最高殿堂。
“站在那個舞臺上,我們代表的不僅是沙子鎮,而是整個土家族的文化。”譚建軍說。
表演中,兩名打飛馬鑼的隊員將小馬鑼高高拋起,銅鑼在空中劃出亮眼弧線,隨即準確接住,鑼聲絲毫不亂。這一高難度動作引來全場雷鳴般的掌聲。
鑼鼓聲中的傳承之歌
在沙子小學,每周的土家鑼鼓課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光。
“老師拋鑼的樣子太帥了!”五年級學生小軍眼睛發亮地說,“我以后也要像老師一樣,把土家鑼鼓傳承下去。”
吳政佑除了在藝術團表演,還是沙子小學的鑼鼓教師。在他的指導下,孩子們已經能夠熟練演奏多個傳統曲牌。
今年,沙子小學的“土家耍鑼鼓”案例成功入選重慶市“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
“看到孩子們對鑼鼓這么感興趣,我就放心了。”吳政佑欣慰地說,“這門技藝斷不了。”
每天放學后,沙子小學的操場上總會響起稚嫩而有力的鑼鼓聲。孩子們在吳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地練習每一個動作,重復每一個節奏。
這些清脆的童聲與激昂的鑼鼓聲交織在一起,訴說著土家文化傳承的希望。
從陜西安塞的“山花獎”舞臺載譽歸來后,七位土家漢子又回到了日常的生活中。然而,這一次,他們的心中燃起了新的火焰。
“這次出去,我們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也明白了我們肩上的責任。”藝術團成員李光發感慨。
如今,他們正忙著整理傳統曲譜,培養年輕一代。那些曾經只在口耳相傳的旋律,正在被一一記錄、保存。
夜幕下,沙子鎮的廣場上又響起了熟悉的鑼鼓聲。這一次,圍觀的人群中多了許多年輕的面孔,他們的眼中閃爍著與父輩同樣的光芒。
這鑼鼓聲,穿越時空,連接古今,正在敲響土家文化嶄新的明天。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