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岔河美學集市

石會集鎮一角
‘
深山中的養牛場

太極鎮觀光農業

工人在枇杷基地務工
阿蓬江碧波蕩漾,映照嶄新民居;太極河花帶環繞,官村濕地游客絡繹。深秋時節的黔江,處處躍動著發展活力:
清晨,深山的鹿茸菇準時運往城區超市;午后,科技特派員穿梭在田間地頭;傍晚,桑葉面、蠶絲被等特色產品生產線開足馬力……一幅城鄉共興的壯美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產業集聚:打造振興新引擎
近年來,黔江區通過規模化布局、科技化賦能,推動傳統農業向集約化發展。
蓬東鄉麻田村,75萬羽智慧蛋雞養殖場建設正加快推進,該項目由河北華裕公司投資,從簽約到動工僅用了4天,預計今年12月底完成主體建設;石會鎮六九畜牧保育場已建成投產,“豬芯片”項目實現種豬數據實時更新,年供應優質種豬5萬頭。
這場產業變革,依托“1312”產業工程和“政府投設施、企業租運營”模式扎實推進。
截至目前,全區已整合3.2億元建成集約化農業固定資產,成功引進華裕、華綠生物等龍頭企業。全齡人工飼料養蠶中試車間的試驗已進行到第四批;與上海九澤中植合作的2.8億元食用菌項目積極推進,年底雙孢菇將正式投產,滿產后年總產值可達3.45億元,帶動400人增收2000萬元;“三金模式”讓農民共享發展紅利,鄰鄂鎮村民在肉牛育肥場務工月收入3500元,加上土地流轉費和分紅,年收入超過6萬元。
城鄉提質:描繪融合新圖景
“規劃堅持民生導向,讓城市既有顏值更有溫度。”黔江區住建委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黔江錨定“渝鄂湘黔邊際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目標,以規劃引領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同步提升城市功能和鄉村短板。
圍繞生態保護、產城融合、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高鐵新城、恐龍遺址公園、黔州大道沿線風貌改造、老城城市有機更新等規劃有序推進,全民共同描繪城市發展藍圖。
鄉村基礎設施與環境同步提升:道路網絡持續完善,太極鎮至石家鎮公路改造完畢,阿蓬江鎮兩細路獲評“全國最美農村公路”,群眾出行條件得到根本改善。
水利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太極鎮茶園水庫大壩順利封頂,寨子巖引水隧洞全線貫通,阿蓬江鎮大坪村扎實推進道路、排水、電力系統提升工程,顯著增強村落承載能力。
生態環境治理方面,投資約1000萬元完成阿蓬江流域12條農村黑臭水體整治。馮家街道寨子社區連片打造喚鄉嶺、桃花溪、官村古寨等重點區域,村民庭院整潔有序,石板小徑通往繁花簇擁的農舍,處處彰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畫卷。
融合共進:書寫共富新答卷
在產業與城市雙輪驅動下,城鄉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共同富裕道路越走越寬廣。人才與技術雙向流動成效顯著,西南大學與黔江共建蠶桑研究基地,科技特派員常態化下沉指導;城市人才積極助力鄉村產業,大批本土人才返鄉創業,推動土特產打開市場。
截至9月底,全區累計發放脫貧小額信貸3.41億元。城市加工企業有效消化鄉村農產品,268個市級以上農業品牌暢通產銷渠道;茶葉、羊肚菌等特色農產品遠銷海外,來料加工水產品項目成功開辟國際市場,形成“鄉村生產、城市加工、全球銷售”的良好格局。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區轉移農村勞動力15.4萬人次,216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3271.15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
從傳統種養業到現代化車間,從鄉村帶頭人到固定資產盤活,黔江正通過城鄉深度融合發展,夯實鄉村振興根基,增強城市發展動能,書寫城鄉共同繁榮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記者 徐朝政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