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訪群眾
余彬,1978年10月生,重慶市九龍坡區人,1999年12月在福建服兵役,2004年11月退伍后在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工作。2021年在中國移動黔江分公司工作,2023年9月至2025年6月被派駐到黔江區金洞鄉楊家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目前為楊家社區駐村工作隊員。他在渝東南黔江的金洞大山里默默堅守、無私奉獻,用心用情用力幫扶群眾、推動發展。
打通“信息孤島”
架起鄉村振興“信息橋”
“現在孩子在外打工,用手機就能隨時看到家里情況,心里踏實多了!”監測戶周某連老人指著新裝的監控設備感慨道。這得益于余彬牽頭開展的通信幫扶行動。
兩年間,他積極協調通信企業,為周某連、楊某洪兩戶獨居老人免費安裝寬帶和室外監控,搭建起親情關懷的“云通道”;為原監測戶謝某紅戶減免2年通信費用,為原監測戶陳某勝家庭爭取每月270元通信資費減免;更推動30余戶脫貧戶通信費用下降30%。
鄉村振興,通信先行。一條條網線連起山里山外,一個個數字背后是他跑遍通信營業廳、磨破嘴皮爭取政策的辛勤汗水。
“不能讓通信成本成為脫貧群眾的負擔”,這句樸實的話語,正是他打通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的生動注腳。
暢通“產銷脈絡”
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
“往年愁銷路,如今書記直接到地里收購!”脫貧戶李某軍看著自家大米被裝車運送,臉上洋溢著笑容。
余彬在這里創新推行“入戶式”消費幫扶,累計向村民采購大米約11000斤(4.4萬元)、煙葉約70斤(3500元)、黃豆約580斤(1740元)、花生約420斤(3360元)、豬肉約500斤(7500元)、蜂蜜約40斤(6000元),帶動群眾增收6.6萬余元。
他既當“采購員”又當“推銷員”,深入田間地頭,摸排農戶庫存,積極聯絡后盾單位、身邊同事和親朋好友,把田間地頭的“土特產”變成供不應求的“香餑餑”。
這種“以購代捐”模式,變“輸血”為“造血”,既激發了群眾生產積極性,更培育了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
多元施策
筑牢防止返貧“防護網”
“小豬長得可壯實了,年底能賣個好價錢!”原監測戶謝某紅撫摸著新入欄的豬崽信心滿滿。
余彬和駐村工作隊員們實施“一戶一策”精準幫扶,防止規模性返貧是底線任務。他們為周某連送去100只雞苗(1500元),為謝某紅購買2頭幼豬(1900元),既解決眼前困難,更著眼長遠發展。
更令人動容的是對陳某勝家的長效幫扶。得知其子陳某想學駕駛技術,他連夜聯系駕校爭取優惠,自掏腰包解決4個月租房費用,直至陳某考取駕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些帶著溫度的舉措,如同春雨潤物,筑牢了防止返貧的堅實堤壩。
從通信基站到田間地頭,從消費清單到技能證書,余彬同志架起的,是聯通內外的“信息橋”,更是直抵民心的“連心橋”;他拓寬的,是農產品出村的“銷售路”,更是群眾奔向幸福的“共富路”。
(通訊員 甘沛鑫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