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潘婷)在武陵山的層巒疊嶂間,一片片桑園綠意盎然,孕育著黔江區富民強區的金色產業。黔江栽桑養蠶歷史悠久,自2001年以來,黔江區委、區政府精準施策,將蠶桑產業打造為石漠化生態治理、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特色支柱產業,走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之路,全力推動蠶桑絲綢全產業鏈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如今,黔江蠶桑產業已深深扎根于這片沃土。全區24個鄉鎮街道的1.2萬農戶投身其中,帶動務工人員超2.5萬人;9.5萬畝桑園郁郁蔥蔥,占全市桑園面積的18.3%;年產蠶繭8萬擔以上,售繭收入突破2億元,蠶繭總量連續十四年穩居重慶市首位。在這一片片桑園里,生長的不只是桑葉,更是百姓致富的希望。在產業鏈延伸上,黔江布局深遠,不僅擁有兩家實力雄厚的基地龍頭企業和兩家占據全市84.6%繅絲產能的繅絲企業,更培育了織綢及15家創新活躍的蠶桑生物科技企業。這些企業將桑枝“變廢為寶”,開發出全桑枝食用菌、生物質顆粒燃料、蠶桑專用肥及桑枝香燭等多元化產品,形成了資源循環利用、價值層層提升的綠色產業發展模式。
品牌的塑造為黔江蠶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黔江區先后榮獲“國家蠶桑生物產業基地”“黔江桑蠶繭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中國蠶桑之鄉”和“桑蠶繭國家地理標志”四項國家級榮譽。桑樹種植基地、蠶繭、蠶絲均獲得有機產品認證,蠶絲更是獲得歐盟全球紡織品標準認證,“武陵山絲綢”的品牌影響力與日俱增,以卓越的“三品建設”為國際高端絲織品提供優質原料。
依托西南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高端科研平臺,黔江組建了專業團隊攻堅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技術,積極探索未來養蠶的新模式。同時,構建起獨特的“3+2+1”技術服務體系,匯聚區內外的科技力量,集成創新黔江區“六化五配套”栽桑養蠶蠶業技術,助力黔江山地蠶業高質量發展,形成傳統養蠶與工廠化養蠶融合發展新格局。
從桑園到車間,從繭絲到多元產品,黔江正以科技之筆,讓這項古老產業為武陵山區的鄉村振興事業描繪出一幅絢麗的“新絲路”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