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秀山自治縣司法局聚焦執法隊伍專業化,涉企執法數智化,執法權責清晰化,進一步提升基層執法人員的執法思維和執法規范度,扎實做好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后半篇文章”。
聚焦體制重構與力量下沉
推動隊伍專業化
堅持從體制機制層面破題,著力構建全域覆蓋權責清晰、運轉高效的執法隊伍體系,確保執法力量真正“沉得下、管得住、用得好”。
體制破局強基礎。構建“7+1”綜合行政執法隊伍架構,保留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交通運輸等7支縣級綜合執法隊伍,在27個鎮街各設1支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全面承接賦權、委托的執法事項,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改革后,鎮街執法大隊核定編制數增加66%、人員數增加54%,有效解決基層“力量散、人手缺”的根本性問題。
雙重管理壓責任。在全市率先推行“縣屬鄉用、屬地為主”管理模式,將27個鄉鎮(街道)科學劃分為5個執法片區,由12個縣級執法部門選派64名持證執法骨干人員,精準下沉各片區,實現“一片區一專班、一領域一專員”,推動專業力量向執法一線高度集中。
動態備案保連續。建立下沉人員備案管理制度,實行“首次15日內備案+年度動態更新”機制,完成全縣64名人員備案登記并建立詳細臺賬;明確下沉人員崗位變動時,必須在5個工作日內重新備案并做好工作交接,確保片區執法工作“不斷檔”。
聚焦清單管理與精準賦權
實現權責清晰化
實行清單化、差異化管理模式,構建“全周期、精細化”的執法事項管控體系,徹底厘清執法邊界,防止推諉扯皮。
分類制定清單,明確權責邊界。在市級賦權清單基礎上,緊密結合我縣山區縣情和鄉鎮(街道)差異化治理需求,系統梳理形成鄉鎮(街道)“三類執法事項清單”,法定事項清單27項,賦權事項清單55項,委托事項清單43項,實現“一鎮(街)一清單”的精準賦能。
動態調整優化,確保權責適配。建立“年度評估+按需調整”機制,通過鄉鎮自評、案件抽查、數據分析等方式,對事項的運行效能、鄉鎮承接能力、社會效果等進行綜合評估。2024年評估后保留執法事項125項,2025優化調整為139項執法事項并向社會公示,確保執法部門“接得住、用得好、管到位”。
靶向培訓賦能,保障清單落地。創新建立“1+N+27”聯合培訓機制,圍繞賦權、委托事項全覆蓋開展專項培訓10余次,聚焦城市管理、消防救援等高頻領域培訓5次,累計覆蓋鄉鎮(街道)執法人員500余人次,有效提升執法人員“懂事項、會執法”能力。
聚焦數字賦能與流程再造
落實執法數智化
以“執法+監督”一體化數字平臺為核心,打造“全要素入駐、全流程線上、全數據共享”的智慧執法新模式,大幅提升執法效能。
全要素入駐,實現“一網統管”。全縣65個行政執法主體、1240項行政執法事項、800余名執法人員100%入駐平臺,平臺內置標準文書模板,支持關鍵信息自動填充,文書制作時間平均耗時從改革前的約2小時壓縮至15分鐘以內。
全流程網辦,提升辦案效能。27個鄉鎮(街道)執法活動實現100%全程網辦,執法人員活躍率穩定在98.38%以上,累計開展執法活動4438次,其中實施行政處罰314件、開展行政檢查4124戶次,實現從線索發現、立案、調查取證到決定送達“掌上執法、云端辦案”,簡易案件平均辦結時間,從1小時大幅壓縮至20分鐘,辦案效率提升66%。
創新監管模式,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推行“信用+執法”監管綜合場景,落地實施“臨街商鋪監管一件事”等,累計開展“綜合查一次”121次,行政檢查規范率達85.78%,“信用+執法”綜合場景實施率達94.02%。
下一步,秀山縣司法局將以更大力度,推動“大綜合一體化”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持續完善綜合執法體制機制、提升行政執法質效、優化法治營商環境,切實把改革成果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更多秀山力量。(記者 姚華順 通信員 周俊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