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活動啟動
參觀渝東南非遺館

體驗土陶制作

參觀民族博物館
10月19日清晨,重慶市民族博物館門前,135名佩戴紅領巾的少先隊員昂首列隊。他們來自人民小學、民族小學、育才小學三所城區學校,眼神里充滿期待。隨著共青團黔江區委負責人將印有“丹興少年”的旗幟高高揚起,“紅色征程傳薪火·丹興少年看黔江”研學活動正式啟航——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尋根與精神淬煉之旅,就此拉開序幕。
博物館里悟“一家親”:
紋樣中的民族密碼
踏入民族博物館序廳,高聳的土家族吊腳樓微縮模型引得孩子們驚呼。民族小學五年級的陳雨彤踮腳凝視玻璃展柜:“奶奶也有這樣的織布機!”她指著一架清代西蘭卡普織機輕聲說。展館內,土家族服飾的“八勾紋”寓意團結共生,苗族銀飾的“蝴蝶媽媽”象征生命起源,孩子們伏在研學手冊上描摹紋樣,筆尖沙沙作響。
“這套苗族盛裝重達20斤,是姑娘出嫁時的‘鎧甲’!”講解員話音未落,男生們紛紛咋舌。當得知苗銀鍛造需經1200次捶打,人群中響起掌聲。在“黔江民族融合史”展區,一張1952年漢族醫生為土家族產婦接生的老照片前,育才小學帶隊教師現場開起微課堂:“看!七十多年前的‘石榴籽’就是這樣緊緊相擁。”
故居門前承“英雄志”:
泥土里的紅色基因
馮家街道萬濤故居的青石板路上,一雙雙白球鞋踏過革命者曾經的足跡。“萬濤烈士犧牲時只有28歲,和你們帶隊老師一樣年輕。”講解員話音低沉。故居天井里,人民小學的王子涵同學觸摸著斑駁木門上的彈痕,忽然轉身問輔導員:“這就是您黨課里說的‘丹心’嗎?”——三天前,他剛在校園“丹心向黨”微黨課比賽獲獎,此刻抽象的理論在歷史現場驟然具象化。
在故居后院,孩子們用陶土塑造“心中的英雄”。一團黃泥在民族小學楊帆手中反復揉捏,漸漸顯出紅軍帽輪廓:“我想捏萬濤爺爺看高鐵的樣子。”這座渝廈高鐵穿山隧道距故居僅3公里,建設場景被孩子們寫進研學日記:“烈士守望的家鄉,正成為四省(市)交會的中心!”
陶土手中塑“傳承力”:
指尖上的千年對話
石雞坨土陶基地的工坊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托起泥坯:“泥巴有脾氣,得像對待朋友一樣感知它。”孩子們挽袖上陣,育才小學劉思睿的陶碗邊緣屢屢塌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握住她沾滿泥漿的小手:“看,虎口要卡住這里,就像各民族兄弟互相扶持的力道。”三小時后,一只歪斜卻完整的土陶杯誕生,杯壁刻著“渝鄂湘黔”四字縮寫。
隔壁扎染工坊則是藍色的海洋。土家阿婆指導孩子們將白布捆扎成結,浸入靛藍染缸。人民小學雙胞胎姐妹的作品意外交融成太極圖案:“就像我們一個學苗歌、一個學土話,合起來才是完整黔江!”這一幕恰被記者鏡頭定格——藍白交織的布面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象為可觸可感的生命力。
落日熔金,首期研學隊伍在博物館廣場集結。民族小學苗族女孩楊小雅展示著土陶與扎染作品:“我要把它們放進‘民族團結角’,讓全班觸摸黔江的溫度!”未來兩個月,這場跨越7批次、覆蓋城區15所小學的文化長征將持續深入,更多丹興少年將走進濯水古鎮、探訪武陵生物庫,在“行走的思政課”中讀懂中國。
正如團區委負責人在啟動儀式上所言:“當孩子們親手捏塑陶土、觸摸西蘭卡普的經緯,當他們在萬濤故居的彈痕前挺直脊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血脈的基因密碼。”此刻,武陵山的層巒正見證著:這些沾染泥土與顏料的少年之手,終將托起渝鄂湘黔邊際中心城市崛起的明天。
紅土育新苗,足跡刻山河。
當陳列柜里的西蘭卡普紋樣在童稚筆尖復活,當革命彈痕與高鐵轟鳴在陶土里相逢——黔江少年用雙腳丈量的,不僅是家鄉文化的厚度,更是一個民族奔向未來的精神版圖。(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