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一場以“武陵星火·科創新程”為主題的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車暨武陵山科技成果對接會,在黔江區武陵山科創中心盛大啟幕。渝、鄂、湘、黔四省市相關部門、高校院所與企業代表百余人共赴盛會,以科技為筆,以產業為墨,共繪武陵山片區協同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畫卷。
平臺共建:構筑跨區域創新共同體
現場,武陵山科創中心的揭牌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這一平臺不僅是黔江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更是武陵山片區打破地域壁壘、邁向協同發展的關鍵一步。
會上發出武陵山片區科技合作倡議,提出共建“資源共享、平臺共用、成果共用、利益共享”的跨區域協同創新朋友圈,標志著武陵山片區從“單打獨斗”邁向“抱團發展”的新階段。
與此同時,武陵山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與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起成立,進一步夯實了區域合作的產業根基。聯盟匯聚了新材料、食品加工等領域的龍頭企業與高校院所,旨在聯合攻關關鍵技術、制定行業標準、推動成果轉化。
供需對接:破解產業難題釋放新動能
如何讓科技成果從“紙面”走向“地面”,是本次對接會的核心議題。
大會同步發布了武陵山片區首批重點技術需求400余項、優秀科技成果1000余項,覆蓋新材料、生物醫藥、食品加工等多個領域。其中,黔江企業新晨星繭絲綢提出的“工廠化配合飼料養蠶”四大體系建設需求,以及復雜混合體原料制備3105鋁合金鑄軋板帶、電解錳渣資源化利用等難題,引發了專家團隊的廣泛關注。
在科技成果端,重科院的“武陵山區殘次品煙葉價值提升”、銅仁學院的“電解錳渣輕質骨料”、清華天津院的“蠶桑智能機器人”等創新成果,成為企業爭相對接的熱點。
活動現場還設置了新材料、生物醫藥、食品及農產品加工三大專場對接區,通過“面對面”交流,實現供需精準匹配。一位參會企業代表感慨:“過去找技術如大海撈針,今天卻是‘科技送上門’,效率遠超預期!”
科技賦能:點燃區域協同創新“星火”
作為活動的東道主,黔江在推動區域科創生態建設中扮演著多重角色。
近年來,黔江錨定重慶“416”科技創新布局,依托三磊玻纖、鋁晟新材料等企業推動新材料產業高端化轉型;深耕蠶桑、火鍋食材等特色資源,培育新晨星繭絲綢、正升食品等本土龍頭;聯動科瑞南海、衡生膠囊等企業攻關生物醫藥技術,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下一步,武陵山各科技部門將持續發布“技術需求清單”與“成果供給清單”,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在這場以科技為名的“大合唱”中,黔江與武陵山片區的兄弟區縣正攜手并肩,共同書寫“科技賦能產業、創新引領發展”的壯麗篇章。(記者 徐朝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