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深處的濯水古鎮,潺潺的阿蓬江水倒映著千年吊腳樓,也映照著新時代的振興圖景……
清晨的薄霧中,堰塘村烤煙基地的智能烘烤房騰起裊裊輕煙,烏楊社區的黃桃林里果農剪枝正忙,濯水風雨廊橋下土家織錦的梭子聲與游客歡笑聲交織成曲。近年來,這座曾因山高坡陡而發展受限的渝東南小鎮,在黨建引領下,正讓每一寸土地煥發“生金”的魔力。
“141”體系:智慧黨建織密振興網絡
開展調解工作
“過去有事還要到居委、政府反映,現在手機上點一點,網格員直接上門!”蒲花社區蠶農老陳說道,“今年我家有些桑樹生了病蟲害,通過手機反映情況過后,馬上有網格員和技術員上門幫助解決了問題”。在鎮基層治理指揮中心,電子屏上跳動著全鎮各類事件流轉、辦理實時數據,指令直達網格員——這正是濯水鎮基層治理體系的中樞神經。
四大板塊如同精密齒輪緊密咬合:黨建先鋒崗前,400余名黨員干部通過“雙融行動”下沉網格,將群眾“問題清單”轉為“治理清單”——從集市攤位科學分配到土家擺手舞常態化展演,民生關切件件落地;經濟發展線上,黨員致富帶頭人汪書成扎根五福村食用菌基地,引入液體菌種技術,讓羊肚菌產量翻倍;平安法治網內,“天理良心調解室”今年化解矛盾糾紛300余起,調解成功率達98%;民生服務鏈中,“訂單式”技能培訓幫200余名村民轉型為景區導覽員、民宿管家。
一張治理網兜起萬家事。當桐木村高山蔬菜滯銷的預警在平臺閃爍,黨建板塊即刻聯動電商達人開啟直播,3天售空15噸土豆。“智慧大腦+鐵腳板”讓治理效能穿透“最后一米”。
立體產業:海拔落差催生“黃金經濟帶”

蠶桑產業

賞景
面對山高谷深的地形,濯水人化劣勢為優勢,繪就一幅“三層產業地圖”——
千米高山,五福村的赤松茸撐起“致富傘”。村民王秀蘭在林下養殖示范點算起賬:“菌菇賣鮮貨,雞吃林間蟲,去年增收1.8萬元!”昔日撂荒地變身“聚寶盆”,智能烘烤技術更讓堰塘村烤煙均價提升至每公斤36元。
半山腰際,桑浪翻涌中藥飄香。柏楊社區黃連種植大戶張建軍領銜合作社,帶動農戶統一種植標準,畝產值突破萬元。烏楊社區的千畝黃桃園里,集體經濟聯合社以基礎設施入股,農戶周明富感慨:“土地流轉有租金,務工有薪金,年底還有分紅金!”
河谷地帶,文旅融合點亮“夜經濟”。在三門社區“陶橘文創園”,土陶匠人劉沛良捏制的柑橘造型茶具成爆款:“旺季一天賣300多件!”濯水社區則借勢5A級景區,將吊腳樓改造成“廊橋夜宴”主題民宿,老板娘李霞笑言:“篝火晚會+長桌宴,客房預訂排到兩個月后。”
更令人振奮的是“文旅+”新業態:綠水青山挑戰賽吸引萬名戶外愛好者,“濯超”“村BA”籃球賽讓蒲花社區夜晚沸騰如晝,滑翔傘基地開業首月接待游客破萬人次……2024年全鎮旅游綜合收入較三年前增長170%。
共建共享:非遺老手藝變身“富民新引擎”

土陶體驗

西蘭卡普體驗
在石雞坨土陶工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沛良的刻刀在陶坯上飛舞。“以前怕手藝失傳,現在帶出50多個徒弟!”他身后的展架上,“土陶+橘染”茶杯、廊橋紋飾花器琳瑯滿目。這得益于鎮黨委打造的“基地+傳承人+體驗游”模式——13個非遺工坊今年已接待研學游客2.3萬人。
利益聯結機制讓產業鏈變成“共富鏈”:烏楊社區黃桃基地推行“黨支部+公司+集體經濟+農戶”模式,集體經濟年增收30萬元反哺道路硬化,農戶戶均增收8000元;電商達人田敏通過智慧平臺對接農戶,將黔江雞雜、濯酒打造成網紅產品,帶動農特產品線上銷售占比升至35%;后河古戲臺每周上演非遺劇目,演員全是本地村民,“演一場掙150元,還能賣手繡香包!”土家妹子秦媛媛展示著繡有“濯水”字樣的文創。

村BA
夜幕降臨,風雨廊橋上736盞燈籠次第亮起,映照著廣場上跳擺手舞的村民、直播間里帶貨的新農人、非遺工坊專注的匠人。這座曾以“天理良心”碑銘詮釋誠信精神的古鎮,如今用“141智慧治理鏈”“立體產業黃金帶”“非遺共享致富經”三把鑰匙,解鎖了鄉村振興的深層密碼。
當第一縷晨曦掠過蒲花河畔的桑田,濯水人又開始在海拔落差間書寫新的“生金”故事——這里沒有旁觀者,每個人都是執筆人。正如鎮黨委負責人在智慧大屏前所言:“黨建紅引領生態綠,要讓每寸土地都流淌生機,每位鄉親都共享榮光!”
(記者 譚登帆 通訊員 馬端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