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農交售蠶繭
深秋的黔江區石會鎮,桑田層疊,蠶房繁忙。10月30日清晨,鎮蠶繭站前早已排起長隊,蠶農們滿載著“晚晚秋”蠶繭的車輛絡繹不絕。顆顆潔白飽滿的蠶繭,映照著農戶臉上的笑容,也訴說著石會鎮蠶桑產業的豐收故事。
從桑園管理到養蠶技術創新,從單產提升到產業鏈延伸,石會鎮以“五個一”工程為抓手,推動蠶桑產業全面升級。2025年,全鎮產繭量突破2980擔,張平產值躍升至2099.22元,蠶農收入實現跨越式增長。在這片自古宜桑宜蠶的土地上,一場關于產業振興的變革正悄然發生。
桑園里的“革命”:精細化管理激活產業潛力
石會鎮的蠶桑產業突破,始于一場桑園管理的“革命”。關后社區的350畝國家蠶桑生物基地示范片內,桑樹整齊排列,枝葉繁茂。冬季的桑園里,蠶農們正忙著松土施肥、修枝定桿,套種的青菜頭和洋芋長勢喜人?!吧@管理是產業發展的根基?!笔瘯側舜笾飨牢渲钢痉镀榻B,“我們通過集中現場教學,讓蠶農明白:要想張平單產提高,必須從桑園管理入手?!?/p>
黎明社區居民帥澤華的40畝桑園,是這場“革命”的縮影。五年栽桑養蠶經驗讓他深知桑園管理的重要性?!耙郧吧@閑置多,現在通過補植補栽、套種蔬菜,畝桑效益翻了一番?!?025年,帥澤華的桑園僅林下套種就收入5000余元。石會鎮通過“五個一批”措施——示范片建設、補植補栽、閑置桑園利用、低效桑園淘汰、設施改造提升,全面夯實桑園基礎。2025年,全鎮發種量達3564.25張,較2024年增長6.74%,蠶種損失率下降71.97%。
技術的推廣離不開機制保障。石會鎮組建了蠶桑生產工作專班,由1名班子成員主抓,2名產業服務中心人員專職負責,駐村干部和蠶繭站技術人員包村聯戶?!拔覀儗Υ迳缈己擞行@保存量和產繭增量,對蠶繭站考核共育質量和單產水平。”董道武說,“層層壓實責任,讓每個環節都有人抓、有人管?!?/p>
蠶房中的“智慧”:小蠶共育與“晚晚秋”破局低溫難題
蠶桑產業的提質增效,關鍵在于技術創新。在帥澤華的現代化大蠶養殖大棚里,電燈與柴火增溫設備有序運轉,將溫度穩定在20℃-25℃之間。“晚晚秋蠶最怕低溫,但有了這些設備,蠶寶寶長得比往年還好!”帥澤華一邊采摘蠶繭一邊笑道。2025年,他養殖的“晚晚秋”蠶預計增收2萬至3萬元,全年蠶桑收入突破20萬元。
“晚晚秋”模式的成功,源于黔江區對蠶桑養殖周期的突破性探索。傳統蠶繭生產集中于春夏秋三季,冬季桑葉資源大量浪費。2024年,黔江區試點“晚晚秋”養殖,通過比對蠶種、增濕增溫等方式,攻克低溫難題,將養蠶周期延長至小雪時節(11月)。2025年,石會鎮推廣該模式,訂種78張,蠶農單季增收約2萬元。
小蠶共育模式的推廣,則為產業注入“科技動能”。“小蠶抵抗力弱,過去農戶分散養殖風險高,”石會鎮蠶繭站負責人解釋道,“共育模式通過集中管理,人為創造適宜環境,培育出體健量足的蠶苗再發放給農戶?!睌祿@示,小蠶共育使每張蠶繭增值300元至500元。2025年,石會鎮張平單產達83.62斤,同比增長10.61%,蠶農領到共育小蠶后僅喂養20天即可結繭,養殖成本與技術難度大幅降低。
產業鏈上的“突圍”:從“單季增收”到“全年致富”
蠶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產業鏈的延伸與價值提升。在石會鎮,蠶桑已從“單季生意”變為“全年產業”。帥澤華算了一筆賬:春夏秋三季蠶繭收入10余萬元,“晚晚秋”再增收2萬余元,桑園套種蔬菜另賺5000多元。“從養蠶到套種,再到冬閑務工,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2025年,晚秋蠶繭收購價達53元/公斤,較2024年上漲2元?!皟r格提升直接帶動了蠶農積極性?!倍牢湔f,“現在蠶農不僅關心產量,更關注質量?!?/p>
石會鎮還通過設施改造提升產業效能。針對傳統養蠶大棚空間低、溫度高、蠶臺面積不足等問題,鎮政府推動大棚改造,采用多層蠶臺與隔熱材料,優化養殖環境。帥澤華的大棚改造后,蠶臺面積增加30%,蠶繭產量顯著提升?!霸O施升級讓養蠶更省力,效益更高,”他感慨道,“以前養蠶靠經驗,現在靠科技!”
石會鎮的蠶桑產業,正從傳統農耕走向現代高效。通過桑園管理革新、養殖技術突破與產業鏈延伸,一幅“桑蠶富農”的畫卷在山水中徐徐展開。董道武表示,石會鎮將繼續深化“五個一”工程,推廣“晚晚秋”模式,探索桑園文旅融合,讓蠶桑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實支柱。帥澤華望著滿棚潔白的蠶繭,信心滿滿:“明年我還要擴大規模,繼續栽桑養蠶,讓日子過得比蠶繭還光亮!”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