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譚登帆 文/圖)11月1日,重慶市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與黔江區中醫藥學會,在黔江區聯合舉辦2025年學術年會。此次市、區兩級學會的緊密聯動,成功搭建起一個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多名業界專家匯聚于此,探討中醫藥防治亞健康問題。

黔江區中醫院黨委書記孫章華在致辭中說,本次年會匯聚多名專家,必將為提升重慶市亞健康防治水平注入新動力。他表示,作為承辦單位,黔江區中醫院將全力營造開放、包容、務實的學術環境,推動學術成果落地實踐。
重慶市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專委會主任委員劉培艦在工作報告中指出,2025年專委會群策群力,在亞健康及中醫“治未病”領域成果顯著,2026年,專委會將科學推進人才梯隊建設,有序完成委員增補,策劃組織高水平學術會議,促進委員單位之間的協同發展。
黔江區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龔春霞表示,年會選址黔江,既是對本地中醫藥工作的肯定,也為區域中醫藥發展提供了寶貴學習契機。她介紹,近年來,黔江區依托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持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優化區域布局,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區中醫院成功加入華西醫院疼痛與康復專科聯盟,并與市中醫院建成緊密型醫聯體,全面提升了區域診療能力。
“上工治未病”這一源自《黃帝內經》的古老智慧,成為年會熱議的焦點。涪陵區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洪亮在發言中,以“同飲烏江水,共屬武陵山”的地緣情誼為引,從“防”“治”“傳”等方面,分享了涪陵區在中醫藥傳承與“治未病”理念實踐中的探索。
年會還設置了專題講座與學術交流環節,聚焦亞健康防治的前沿理念與臨床實踐。講座中,專家們圍繞《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中醫治療》《健康體檢中的不健康因素》等課題展開講解,將傳統中醫智慧轉化為易懂的日常指南,深受聽眾歡迎。
黔江區中醫藥學會會長、全國老中醫藥專家王洪白就“雙天多虛、宜補宜調”進行深入闡釋,并對日常生活中體質調補方法及飲食宜忌,給出具體實用指導(如圖)。
據悉,此次年會不僅是學術交流的平臺,更是深化合作、凝聚力量的紐帶。雙方將以此次盛會為契機,共同推動亞健康防治體系的完善與創新,讓中醫藥在守護群眾健康、提升生活品質中發揮更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