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區石會鎮“五方共商共議”巧解群眾“堵心事”

下水管網治理施工現場
11月3日,黔江區石會集鎮上天氣微涼,工人們正麻利地更換著銹蝕的下水管道,疏通清空堵塞的各種垃圾……當地居民王大爺久久駐足:“污水再不會漫街了,這件煩心事總算到頭了!”
困擾集鎮居民多年的梗阻難題,在“五方共商共議”機制運轉下迎來破局。
下水道里的“民生考題”
石會集鎮的下水管網已服役數十年。隨著場鎮擴容人口激增,管道老化、管徑過窄的矛盾日益尖銳。每逢暴雨,污水倒灌路面,惡臭彌漫,商戶歇業、居民蹚水出行成為常態。黎明社區干部眉頭緊鎖:“光清淤治標不治本,徹底改造要協調資金、施工方案,還要過鄰里簽字關,哪一方都難單獨推動。”
圍繞集鎮200米朽壞的下水道成為首道考題,五方代表被請上同一條板凳。
一條板凳上的共識之路
協商會上火花四濺。社區負責人拋出測繪數據,證實管道已超負荷50%;政協委員現場記錄居民訴求:“必須徹底換管!我們向上爭取資金支持!”臨街店主憂心忡忡:“工期多久?別耽誤做生意啊!”工程技術方攤開三套方案:全封閉施工省錢但影響大,分段推進成本增三成但便民。居民代表接過話茬:“我和挨著管道的幾戶熟,施工便利交給咱協調!”
五方交鋒三小時,最終敲定“分段錯時施工”方案:工程隊在客流低谷期作業,商戶自發調整營業時間;居委會組織居民監督隊巡查質量;鄉賢入戶簽訂施工許可書。曾劍拔弩張的利益方,在規則框架下握手言和。“以前干部跑斷腿群眾不買賬,現在大家商量著干,阻力變合力。”鎮宣統委員白俊周感慨道。
“小圓桌”轉動治理大格局
方案落地速度令人驚嘆。施工隊進場當日,下水道維修所涉及的店家均主動騰出后院堆放管材;被占道的早餐店把灶臺搬進里屋照常營業。“自家事當然要出力!”居民劉大姐在方便之時,主動給工人送上茶水。施工負責人向業波透露:“按現在的進度,雨季前肯定完工。更難得的是零糾紛!”
“五方共商共議”的張力正超越單一事件。在石會鎮,它已化身“萬能鑰匙”:青山村道路拓寬工程中,該機制化解了占地補償僵局,讓停工數月的民生項目復工;集鎮農貿市場亂停亂放專項整治中,“五方”促成多部門聯席管理,根治了多年頑疾。從下水道到垃圾分類亭,從停車位到廣場舞場地,這張“小圓桌”已推動解決民生實事37件,協商成果落實率超90%。該鎮相關負責人直言:“群眾的‘金點子’通過機制變成‘金鑰匙’!”
石會鎮的實踐是黔江區深化“渝事好商量”平臺的縮影。在城南街道,該機制融合“雙融行動”,3天內優化了民族小學周邊標線;在黃溪鎮,政協委員推動榨菜廠現場兌付菜農欠款1.4萬元……這些生動案例印證著重慶市政協的論斷:“當協商民主深植基層土壤,便能釋放出破梗阻、聚人心的治理效能。”
一條板凳,五方共坐。從污水漫街到清流潺潺,石會鎮的下水道里流淌的不僅是雨水,更是一條充滿煙火氣的民主渠水。“五方共商共議”機制通過制度化、規范化的協商平臺,將各方力量凝聚起來,讓不同的聲音被傾聽,不同的訴求被尊重,不同的智慧被匯集,最終畫出基層治理的最大“同心圓”。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