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院壩內拉家常
閱讀提要:2025年重陽佳節,黔江區石會鎮老年養護院內暖意融融,一場以“關愛散居老人”為主題的敬老體驗活動溫馨舉行。活動通過實地參觀、健康服務、互動交流等形式,讓來自全鎮的散居特困老人,深切感受到黨委政府的關懷與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詢問老人入住意愿
2024年秋冬,28把鑰匙,為黔江區石會鎮及周邊鄉鎮的28戶特困老人,開啟了一扇嶄新的“家門”。從舊居的養護院到新建溫暖的養護院,這不僅是居住地的改變,更是一場從“憂居”到“優養”的心靈遷徙。面對農村養老機構“建得好”卻“住不滿”的普遍難題,石會鎮用一場名為“心安”的工程,交出了一份提升入住率的動人答卷。
從“心”出發???
破解“不愿住”的堅冰

參加暖心活動
提升入住率,首要任務是消除老人們的顧慮。“是不是兒女不管了?”“會不會不自由?”“習慣了的老屋,舍不得啊……”這些心聲,是橫在老年養護院門前無形的墻。
石會鎮的破題之道,始于“將心比心”。他們明白,空泛的政策宣講蒼白無力,必須讓老人親眼所見、親身所感。
“體驗式動員”成為關鍵一招。“今天我們不光是用嘴說,更是要請大家親自來養護院實地看一看、住一住,體驗一下。”在2025年10月29日的動員會上,石會鎮、區民政局代表的發言樸實而懇切。他們真誠邀請各位散居特困老人,到老年養護院串串門、聊聊天、談談心,成為“一日體驗官”去親手摸摸床鋪的軟硬,親口嘗嘗食堂的飯菜,親自試試呼叫鈴是否靈光。這種沉浸式的溝通,比任何宣傳冊都更具說服力。
硬件,是建立信任的基石。石會鎮幸福老年養護院,這座投資約2787.6萬元、占地20余畝的四合院式建筑,徹底顛覆了人們對老年養護院的陳舊印象。它不僅是麻將桌、按摩椅、乒乓桌、沙發、茶幾等一應俱全的“拎包入住”樣板,更是一處經過精心設計的安全港灣:全區域無障礙、走廊扶手穩固、衛生間緊急呼叫系統觸手可及。這里提供的,是一個比許多老人獨居老屋更安全、更舒適的現實選擇。

為老人測量血壓
已是高齡的張友生老人,激動地分享了他的感受:“我在養護院住了21年,先后在白石鎮住了18年,石會鎮住了3年。對比下來,石會鎮老年養護院的環境和居住條件是最好的!院壩寬敞,設施齊全,管理人員特別暖心,這里是個好地方!”他的心聲是對石會鎮養老服務工作最直接的肯定。

重陽節合影
精準服務,則是溫暖人心的內核。針對“一個人做飯,湊合一口”的普遍困境,食堂提供軟爛營養的熱乎三餐;面對洗衣縫補的難題,有規范的保潔服務保障衣著整潔。更重要的是,這里建立了“每日問候、每周溝通、每月生日會”的家庭式關懷體系,讓老人感到自己是被時時記掛的家人,而非被管理的對象。
從“怕給人添麻煩”到“這就是我該享的福”,老人們的觀念在貼心服務中悄然轉變,入住的內生動力被真正激活。
以“情”動員???
打通“入住率”的脈絡
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如何將意向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入住率?石會鎮織就了一張由政策、人情與創新模式共同構成的動員網。
基層力量,成為政策“翻譯官”與情感“聯絡員”。包村干部、村“兩委”成員、社工等基層骨干,利用對鄉里鄉親的熟悉,開展“入戶叩心”行動。他們不講大道理,而是掰著手指頭幫老人算“健康賬”“安全賬”“冷暖賬”,用最樸實的方言解釋集中供養的好處,逐步化解老人們“被遺棄”的思想包袱。
盤活資源,讓養護院“活”起來。黔江區推動片區養護院升級為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并積極探索“旅居養老”“短期托養”等靈活模式。這種“試住”不僅降低了老人的決策門檻,更像一塊磁石,吸引了周邊鄉鎮乃至外來老年人前來體驗。當寂靜的院落充滿歡聲笑語,其本身的吸引力便成為最好的宣傳廣告,有效盤活了閑置床位,為提升長期入住率奠定了堅實基礎。未入住的散居老人侯天成表達了自己的期盼:“雖然我腿腳不太方便,但目前生活還能自理。考慮到家人的情況,暫時還不能入住,但我心里非常向往這里,希望將來有機會能成為這個溫暖大家庭的一員。”
區域協同,擴大“心安”輻射圈。石會鎮老年養護院的覆蓋范圍,前瞻性地囊括了黑溪鎮、沙壩鎮、白石鎮等周邊鄉鎮。這種設計,打破了“一鎮一院”的局限,實現了優質養老資源的區域共享,從更高層面為提升整體入住率、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
“醫”養融合???
筑牢“留得下”的根基
讓老人“愿意來”是第一步,讓他們“留得下、過得好”才是提升并穩定入住率的根本。其中,健康是老人們最深切的憂患。
“獨居在家,最怕的是半夜生病,無人知曉,無人照應。”這句話道出了無數空巢老人內心最大的恐懼。石會鎮的答案,是深度推進“醫養結合”。
這里變“養老”為“享老”。通過與鎮衛生院建立緊密協作,設立醫生巡診制度,實現“小病不出院,大病直通車”。工作人員會提醒服藥,建立健康檔案,進行日常監測。這種將醫療深度嵌入日常照護的模式,為老人的生命健康上了一道“安全鎖”,解除了他們和遠方親人的后顧之憂。
精神豐盈,讓“心”真正安頓。在保障身體安康的基礎上,興趣小組、每月生日會等活動,讓老人們找到了新的社交圈和精神寄托。從“等日子”到“過日子”,內心的充盈讓老人們從心底將這里認作“家”,從而極大地鞏固了入住率,形成了“入住——滿意——留住——推薦”的良性循環。
從2025年重陽節當天的統計結果看,很多散居特困老人的心頭“堅冰”已被溫暖融化。通過組織開展一系列的沉浸式體驗感受活動,僅來自石會鎮轄區的將近30名散居特困老人,有三分之一的老人表達了想及時入住的美好意愿。有的則表示,待處理好家中飼養的各種牲畜,再與工作人員聯系。其余部分散居特困老人表示,將與家人進行協商,然后再做決定……
黔江區石會鎮的故事告訴我們,提升老年養護院入住率,絕非簡單的行政任務,而是一項關乎信任、尊嚴與歸屬感的系統工程。它不僅需要硬件設施的“硬實力”,更需要人文關懷的“軟心腸”。當政策的光芒照進個體的人生晚景,當冰冷的床位因細致的服務而變得溫暖,提升的遠不止是一串數字,更是無數老人晚年的重量與溫度。讓“夕陽”安暖,此鄉是吾鄉——這或許是鄉村振興路上,最溫暖、最人性的回響之一。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參加暖心活動

為老人測量血壓

重陽節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