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青山環抱間,青石板路蜿蜒延伸,太陽能路燈照亮村落;院壩里,村民圍坐暢談政策家事,笑語盈盈;文化廣場上,土家擺手舞歡快起跳,啰兒調歌聲悠揚婉轉……走進石柱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一幅鄉風文明、鄰里和睦、產業興旺的和美鄉村畫卷徐徐展開。幾年來,華溪村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以黨建為引領,以文化為紐帶,以實踐為抓手,讓文明鄉風浸潤人心,走出了一條具有土家特色的鄉村文明振興之路。
黨建領航???
筑牢文明“根與魂”
“以前村里政策宣傳靠喇叭喊,現在院壩會、圍爐聊,干部群眾坐一起,道理越講越明,心氣越聊越順。”正在參加“初心夜話”的華溪村老黨員馬培清感慨道。該村始終把黨建統領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核心,建立“支委委員+黨員+群眾”的“黨員幫帶”機制,設置民俗文化傳承保護崗,讓黨員成為文明新風的“領頭雁”。
該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介紹:“我們把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文化傳承賦能發展抓在手上,通過‘三會一課’組織黨員學習20余次,組建7支志愿者小分隊,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開展宣講100余次。”在黨員帶動下,村民主動參與村規民約修訂,“黨的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向前跑”成為全村共識。如今,村里組建“3+N”社會治理專班,建起“貴和工作室”,五年來,無信訪事項、民事和刑事案件發生,先后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黨建引領更讓文明建設與民生改善同頻共振。五年來,華溪村黨員干部帶頭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聚焦道路硬化、飲水安全、養老服務等民生痛點,牽頭推進20.9公里村組公路升級、29.5公里人行便道建設等民生工程,讓村民在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中感受文明溫度。
同時,該村通過設立“黨員責任區”,劃分環境整治、矛盾調解、政策落實等責任網格,黨員主動亮身份、領任務、作表率,帶動村民共同維護村容村貌、守護鄰里和諧,讓黨建“紅”引領文明“美”,讓文明根基在為民服務中愈發堅實。
文化鑄魂???
激活文明“源動力”
“中益人民把歌唱(喲呵呵),把歌唱(喲呵呵),黨的恩情(舍)說不完,黨的恩情說不完……”在華溪村文化廣場,“傳唱員”謝群秀帶領村民用土家啰兒調唱響黨的政策,已成常態。這種將理論宣講與民俗文化結合的特色形式,讓黨的二十大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
華溪村深挖土家文化底蘊,探索“非遺+旅游”“研學+旅游”新模式,讓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生。村里的手工體驗基地里,布老虎制作、竹篾編制等傳統工藝代代相傳,“長桌宴”“篝火晚會”等民俗活動吸引八方游客。“以前這些老手藝快失傳了,現在不僅能教游客,還能增加收入,年輕人也愿意學了。”村民花仁德一邊演示竹編技藝一邊說。
同時,村里每年舉辦“發現鄉村之美”攝影展、“感恩奔跑節”等活動,邀請專家學者整理民間傳說和脫貧攻堅故事,出版《中益故事》等書籍,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文化自信。CCTV17專題片《土家啰兒調譜新曲》和獲獎MV《歡天喜地唱小康》,更讓華溪故事傳遍全國。
實踐育人???
涵養文明“新風尚”
“多虧‘小蜜蜂’志愿服務隊,幫我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題。”村民陳大姐提著剛采摘的中藥材,臉上滿是笑容。華溪村整合資源打造“實踐所—實踐站—實踐點”三級陣地鏈,組建450余人的“小蜜蜂”志愿服務隊,創新“大家幫”“大家講”“大家樂”活動品牌,累計開展文明實踐活動300余場,受益群眾超1.1萬人次。
村里的“中益合伙人”“華溪榜樣”評選活動頗具影響力,60余名鄉賢、最美家庭等典型脫穎而出。全國勞動模范、重慶好人等先進事跡通過報告會、宣傳欄廣泛傳播,讓“學好人、做好事”成為村民自覺行動。“看到身邊人獲表彰,大家都干勁十足,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的多了,扯皮鬧事的少了。”獲評“華溪榜樣”的先進帶頭人王光生說。
如今的華溪村,民生設施持續完善,20.9公里村組公路連通內外,400余盞太陽能路燈照亮村民的出行路;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惠民電影、擺手舞、啰兒調表演常態化開展;村民收入穩步增長,2024年脫貧人均年收入達2501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316萬元。從“全國脫貧攻堅考察點”到“2023和美鄉村百佳范例”,16項國家級、市級榮譽見證著華溪村的蝶變。
晚霞滿天,山村如畫,華溪村的文化廣場上依然熱鬧。孩子們追逐嬉戲,老人們閑話家常,土家兒女的歡歌笑語在山谷間回蕩。文明鄉風如春風化雨,不僅讓華溪村顏值更高,更讓村民幸福感更強。正如村民們傳唱的那樣:“秀美宜居農融旅,繁榮富裕日子甜,農村發展萬象新,脫貧(那)致富(喲)奔小(喲)康。”
(通訊員 鐘思佳)

